阅读,自古以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情。随便闲聊,大家都能说出一些关于阅读的言论“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确实,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很多的文人义士对于“阅读”发表了很多的感悟。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把人的成长与书紧密联系在一起。宋代的汪洙读书为本。”宋代黄庭坚说得比较深刻:“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乏味,面目可憎。”宋代陆游做了将近三百首关于读书的诗歌。从“五世业儒书有种”“诗书守素业,蝉联二百年”“莫笑书生一卷书, 唐虞事业正关渠”这些名句,看得出诗人读书的宏伟抱负。不管是个人成长、国家发展、社会兴旺,似乎都与“读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对于21世纪的我们,阅读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个人专业发展的支撑,是人格魅力的塑造,是文化底蕴的构筑。确实,阅读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奇妙的体验,让我们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更好地展现自己,向上发展。具体,我想沿用书中的四个观点来阐述:
一、读以致知
心理学认为:求知欲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会在生活、工作中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去学习、获知。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虽然我们无法达到孔圣人这样的境界,但是获取知识确实能带我们满足感。一直以来,书本阅读、电子阅读、倾听都能帮助我们获取知识,所不同的仅仅源于个人的学习习惯,而其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知识的获取也正是人们的本能展现。
二、读以致用
人们通过阅读实现知识的传递,通过实践展现出知识的价值。“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一句话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求学时代。当时或许理解的有些懵懵懂懂,但当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接触到社会之后,才慢慢觉出其中的味道。还记得09年考大学的自己,当时阴错阳差填了“学前教育”这个专业。当深入了解后发现幼师需要说唱弹跳画样样全能。可是一味上学的我却没有积累任何才能。当时,硬着头皮报了“钢琴班”、“舞蹈班”,想要为专业学习积累一些储备。要知道这些都是童子功系列,现在再学确实会有些滞后。可是,我没有轻言放弃,给自己定了目标:第一年考5级,第二年考8级。平时一有时间就看乐理知识,泡在琴房里练习,一首曲子谈了百八十遍才肯过关。就这样,我如愿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也在大三时期争取到了教科院仅有的两个参加省级教师技能比赛的名额,最终收获了“三等奖”。当然,仅仅看“读以致用”这句话未免会有些功利性,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动力去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前进,去收获自己更多的付出。
三、读以致行
这一点我做了修改,原本是“修行”,但是我认为“致行”更具有行动意味,更具操作意义。因为“阅读”本身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内驱力。当你想要学习的时候,任何的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都将是浮云。纵观大学毕业之后,我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考试,有些与专业相关,有些与专业根本没有联系。但是,如果仅仅看到的获取的知识,那未免有些浅薄,而是在经历中所蕴含的对于人生的思考。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仅有别人所看到的报酬、地位的上升,更多的是自己为人处世的一份宠辱不惊。以后,我仍将带着这份自信与沉着继续接受我的更多挑战。
四、读以致乐
这一点大家肯定都有所经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的开篇之话。可见,阅读的最重要价值便是给人带来快乐。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方面的体会:阅读了一本好书;学习了一个生活小知识,记住了一句深有感触的名言……都能带给我们愉悦与满足。当然,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仍将要以此为第一目标,享受阅读!
渐渐地,阅读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阅读力也就成为教育生产力。阅读帮助教师学习、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专业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也帮助教师拿起笔杆子,自有自信地抒发感情、表达自己。读是积累,写是升华,写是为了更好地沉淀阅读过程中那些高质量的思考,促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力。因此,我们也要时常地通过书写来绽放自己的所思所感,让阅读的魅力绽放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
江阴市辅延中心幼儿园 沈凯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