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玫名师工作室三年行动计划 2020-11-03
网站类目:工作室概况

赵玫名师工作室三年行动计划

20204月10日

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本工作室将围绕共同的行动目标,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通过大项目协同推进,小项目领衔管理,协同团队成员一起承担学前教育研修和教学研究任务,达到行为互助、经验分享和智慧共生,建立具有实质意义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一、背景分析

本工作室在2017年第一批工作室完成基础上建立 ,既是帮助新成员发展,同时也是上一团队研究问题的深度推进,更兼具推动区域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目的。相比较第一批成员人数增多了、教龄更年轻化,各成员既是园所的业务骨干,又是分管业务的园领导,在各自岗位上积极开展着教学和科研等管理工作,成员所在园所涉及城乡七个片区十几所幼儿园,有覆盖面广、层次丰富、专业视角多元的特点,这些成员专业水平的提升,将对各园教师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将有助于课程和游戏研究视角的深度续进。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江阴市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文件精神,以“专业发展、示范引领、教学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培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前教育名师。发挥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一系列专题研究,探寻课程不断优化的路径方法,为推动我市学前教育发展、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我市学前教育质量做出实际行动。

三、工作目标

核心概念:儿童视角 智慧课程

纵坐标:

两个大项目: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的深度续进、园本教研推进路劲

四个小项目: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价、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优化、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区域化学习活动等

横坐标

三个团队特色: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工作室成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打通资源共享通道,建设好骨干教师成长的孵化地。建设研究型团队:借助团队的合力攻关,探索教研、课程中现存问题的破解方案,借助理论研修发展提升自我认知,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建设辐射型团队:提升工作效能,鼓励成员以专业发展经验带动各园研究小组或教研团队的成长。优化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年度目标:

    (一)第一

1.组建工作室,选拔工作室成员,制定工作室三年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

2.完善配备设施,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等,工作室成员制定发展规划。

3.适时组织成员进行相互交流,到周边地区参观学习。

4.申报一个省、市级课题,以课题促进成员研究能力的提升,引领工作室常规工作。

5.领衔一个项目或阶段任务,形成一个初步的研究方案,按照方案内容逐步推进。

(二)第二年

1.结合读书、实践、研究,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升成员的教育理念。

2.进行校际教学交流活动,确定专题进行举办名师工作室论坛活动。

3.网上理论研修,读书学习,撰写读书笔记,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4.推进项目实施和研究,指导教师撰写发表研究论文,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化。

(三)第三年

1.进行课题研究情况分析研讨,确保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内容。

2.举行课例研究活动,加强网站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提升个人教学理念、特色,完成学习记录及总结等。

4.开展名师送教支教活动。

5.完成工作室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对全市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6.提交研究的成果材料和工作室总结材料,接受工作室管理部门评估。

四、重点项目

1.课程游戏化研究项目。根据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理念,结合我市省级“关于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深度续进实践”,对各级各类实验园聚焦的项目进行跟踪,加强学员所在单位的相互交流,围绕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

2.园本教研研究项目。聚焦一线实践中的教研问题,进行契合实际的工作方式方法措施交流,通过教研思维导图和园本教研叙事等方式进行交流,使工作室成员能在全市业务园长团队交流中获得相应提升,以工作室为窗口,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

3.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围绕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评价,针对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观察与评价的难点,进行专题研究,组织专项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课例示范和分析活动,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或教材,促进理论实践水平的提升。

五、工作方法

1. 互助式:分享个体成员领衔项目的成果,相互协作、共同提高。

2. 聚合式:团队成员围绕统一目标达成共识,同步行进。

3. 项目式:轮流领衔项目推挤任务,项目负责人组织对项目进行理论研修、成果交流等。

六、行动路线

(一)第一阶段(20209——20219月)

目标:

为成员搭建平台,发挥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工作室成员能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升,同时借助此平台,以多种方式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研方法,提高幼教学科研究的整体水平。

措施:

1.工作室成员基于自我专业基础拟定三年个人发展规划。

2.工作室提供与项目相关的专业理论学习书籍,暑期开展共同阅读活动,并撰写学习心得,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3.围绕项目内容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分工明确领衔组织者,并通过工作室网络平台进行发布,起到辐射引领和资源共享作用。

4.讨论申报省、市级课题内容,结合项目围绕问题寻找适宜的解决路径。

5.每学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提升工作室成员教学水平,同时扩大辐射面。

6.组织1-2次专家引领活动,开拓工作室成员的眼界,从思想和行动上获得启发。

(二)第二阶段(20219——202212月)

目标:

重点围绕我市省级项目:区域化推进课程游戏化的深度续进实践,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不仅取得实践成果,同时也形成一定价值的理论成果,形成区域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样板

措施:

1. 依据项目的内容、实施方式和工作要求有序推进,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研修和成果交流。

2. 定期召开课题研讨现场推进会,项目负责人有序推进工作,督促所负责项目的的规范实施,为达到预期效果做好保障。

3. 注意过程积累,及时撰写和发表有价值的课题论文。

4. 各幼儿园在工作室成员引领下开展教研活动研究,把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及时辐射到所在园所和区域。

5. 工作室成员开设一定数量的市级以上公开课、培训讲座或教学论坛(报告会、研讨会);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通过举行专业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观看专题记录片深入课堂现场指导,外出观摩考察等形式拓展成员视野,夯实成员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7. 定期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去农村送教,或与某所农村学校结对帮教

(三) 第三阶段(20229——20239月)

目标:

以公开课、研讨会、讲座、论文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介绍、推广。工作室成员每学期至少开设一节校级的公开课或讲座,组织一次有质量的教研活动,开展送教活动。加强总结评估。

措施:

1. 进行课题研究情况分析研讨,确保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内容。

2. 整理公开课、讲座、论文等资料,完成学习记录和总结。

3. 开展名师送教和专题讲座活动。

4. 工作室成员定期更新网站各板块内容。

5. 整理项目的成果,收集整理资料和归并,将成果集结出版或发表,在更广域层面进行推广。

6. 进行课题的实证性研究,保障项目和课题同步取得成果。

7. 对项目进行自我评价,提交研究的成果材料和工作室总结材料,接受工作室管理部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