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评价如何贯穿于语文深度学习全过程? 2021-07-15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王云峰:评价如何贯穿于语文深度学习全过程?

四川先行教育研究院

以下文章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 ,作者王云峰

评价是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应嵌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语文深度学习中的评价由一系列具体的学习活动构成,包括具体的学习活动过程和行为要求(标准);评价标准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具体学习活动,并对照学习任务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

一、评价是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

当前,很多教师认为评价是一个对结果的判断过程,所以教学评价应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再开展实施,但实际上评价是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应嵌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深度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是积极的、建构性的学习,学习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期待为起点,学生的学习意愿、目标和态度直接影响学习的深度,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调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以及是否能够整合、建构经验。

由于学习活动自始至终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展开的,因此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持续地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图1),而评价的目的是改进学习、促进发展,所以评价本身就是学习的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因此,我们倡导过程性评价,把评价自然嵌入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学习过程的展开和自我调控,实现高质量的、有效的学习。在深度学习中,应当鼓励自我评价、生生和师生的相互评价。同时,利用好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评价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语文深度学习中评价是设计原则

评价即学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深度学习,所以在深度学习中,应该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同步设计评价,把评价作为学习任务的组织部分。

具体而言,评价应由一系列具体的学习活动构成,包括具体的学习活动过程和行为要求(标准),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具体学习活动,并对照学习任务反思、改进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以此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以下案例是美国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阿梅莉亚·埃尔哈特的一生”,我们来看其任务设计。

阅读《埃尔哈特最后的安息地据信被发现了》及其传记后,完成以下任务:

1. 阅读和预写作

①使用文本证据来确定关于埃尔哈特和她的领航员努南的三种说法中哪一种与阅读的这些材料相关。

②从文本中选择两个事实来支持所选的说法。

2. 分析论文

①阅读第三篇文章《阿米莉亚·埃尔哈特的生活与消失》。

②分析这三篇文章中关于阿米莉亚·埃尔哈特勇敢的证据。

③写一篇文章,使用文本证据,分析至少两篇文章中关于阿米莉亚·埃尔哈特勇敢的证据。

案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关于美国著名的女飞行员阿梅莉亚·埃尔哈特(1898-1937)的阅读材料。阿梅莉亚·埃尔哈特于1932年成为单独飞越大西洋的第一位女性,后在环球飞行时,她的飞机在太平洋上失踪。她去世多年之后,媒体报道说她当时的最后安息地可能被发现。

教师布置的任务是让学生阅读该报道及人物传记。为何要学生阅读人物传记?因为任务里明确要求学生使用文本证据来确定相关的说法是否可靠,并在阅读过程中选择两个基本事实来支撑这个观点。

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仅仅满足于提取文本信息,其掌握的只是文本的表层信息。而这个案例中任务1的阅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加工、整合信息,构建对文本信息的合理判断,形成恰当的解释,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对事物的认识走向深化。

所以,教师在布置第一个阅读和预写作的任务时就明确强调了阅读时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在学生初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一篇分析文章并写一篇小论文。针对写小论文的任务,教师又布置了三个子任务:

1阅读相关的材料;

2分析三篇文章中有关埃尔哈特勇敢的证据;

3使用文本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而文本证据要从不少于两篇文章中获得。

这个任务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提取并整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文本信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此一来,阅读就从表层的信息加工转向了深层的阅读理解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如果阅读教学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或许能引导学生从简单的、以记忆和获得表面信息为主的学习转向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学习。

三、师生共同建构语文深度学习中的评价标准

语文深度学习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和建构起来的,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综合体现

深度学习首先是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够有效地使用所学知识的过程。要达成语文深度学习的目标,必须基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过程中积极建构言语经验。相应地,语文深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语言运用情境与语言活动对象,关注有效运用语言实践实现交流沟通过程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品质,要强调调用既有的知识、经验,以正确的方式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把评价自然地嵌入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学习是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所以可以让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设计,由此让学习任务成为学生自我监控的依据,有利于学生的改进。

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评价活动也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自我设计,并作为开展学习和反思改进学习的依据。

以北京市中关村第四小学许萍老师设计的“一带一路”主题语文学习活动为例。

1. 情境

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和宣传。

2. 任务

四年级学生给二年级小同学介绍丝绸之路。

3. 教学过程

①讨论任务要求,明确任务标准(建立评价标准);

②阅读课文,提炼重要信息(圈点批画,写摘要);

③讨论交流,准备讲稿(理清结构,突出重点);

④补充完善,关注对象(扩展充实,修改完善);

⑤讲座实践,总结反思(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当时北京市海淀区使用的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四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即《丝绸之路》。而“一带一路”是国家的倡议,学校教育有必要对学生宣传“一带一路”。在这样一个真实的学习需要背景下,获得“一带一路”的知识对所有的学生而言都是有意义的。

许萍老师结合课文设计了“四年级学生给二年级小同学介绍丝绸之路”的任务,介绍时间安排在中午。这个任务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基本驱动力。教师先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明确该怎么做:

首先,自己要通过阅读了解“一带一路”是什么。因此,在阅读课文时,四年级的学生就需要借助圈点批划、写摘要的方式,从文本中获取主要信息,提炼重点信息。当然,在阅读其他补充材料时,这项工作也同样需要做。

其次,听众是二年级的小同学,要思考关于“一带一路”的内容哪些是小同学能听懂的,还要考虑用什么方式来讲;而且,给二年级小同学讲座的时间是在中午休息时间,只有15分钟,由小组三位同学合作完成。因此,在准备讲稿的过程中, 就需要考虑怎么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在个人准备讲稿的基础上,学生还要进一步讨论交流,如何根据听讲对象的特点更好地组织材料和语言。

如此一来,学习任务中时间、对象、任务的要求就变成了学生自我的目标。学习起始阶段的这一课时,实际上就是制定自主、合作学习过程要求、明确任务标准的阶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围绕这一任务来进行的。学生每阶段的学习任务本身都含有评价要求和评价标准。

在学生完成讲座这一具体任务之后、学习活动结束之前,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总结反思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四年级学生结合自己开展讲座的实践体验,对照任务过程中的相关要求,总结了学习体会,深化了学习的经验。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要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深度学习,就需要把任务设计和评价设计融为一体。每项学习活动都有具体的任务要求,每个任务要求就是评价标准。基于这样的学习任务,学生就会有序且有效地学习。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的评价应该是自然地嵌入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建立任务的过程就是建立评价标准的过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和有目的的语言活动中,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建构了自己的言语经验,发展了思维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进一步提升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认为,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持续地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的过程,是学生素养提升的过程。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jichujiaoyukecheng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1年第5期(上)作者:王云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语文课程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组研制组、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教育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