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要素介入之后活动方式的转换与丰富
无锡市铃兰实验幼儿园 周迎新
【摘要】
在以往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多是预设的,设计好之后的活动方式,往往会一以贯之。而现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种活动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追随着幼儿的兴趣、学习需要等进行转变。本文以三个发生在“美好班级生活”中不同环节的案例,阐述了游戏要素介入之后,各种活动方式本身因调适而产生的转换,由此使得活动方式不断丰富,也因此更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游戏要素 活动方式 转换 主动学习
【正文】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在游戏中,幼儿是主动的、积极的、有兴趣的,遇到困难能坚持的,能与人沟通交流和表达情绪情感的,能够迁移生活经验进行角色扮演的,也就是游戏具有具体性、虚构性、兴趣性、主动性、社会性等要素。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引下,由于这些游戏要素的介入使得活动内容的来源、活动组织的方式都在发生着转变。活动内容可能来源于游戏现场、可能来源于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可能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可能来源于游戏中发生的碰撞……随之,集体、小组、个别等活动方式本身产生着相应的调适,这种调适使活动方式更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从而使生动活泼、多种形式的过程更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由集体教学活动引发的转换
案例:换牙那些事儿
中班下学期开始,班里陆陆续续有孩子开始换牙了,到大班上学期的时候,换牙的孩子逐渐增多了,一般在这个阶段我们总会开展一次关于换牙的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这一生理现象,了解牙齿的保健常识,坦然面对换牙、护牙,并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最近,班里的孩子们又在讨论换牙的事儿了。可欣说:“老师,我的牙掉了,”鑫鑫说:“我的牙也掉了,你看,这里一个洞”,我刚想凑过去看,昊昊龇着牙问我:“老师,我的牙齿出血了,是不是也要掉牙了?”我看了看说:“可能是哦,”昊昊用手指摇动着牙齿说:“轻轻地摇一摇,牙齿就能动哎,我也要换牙啦!”可欣仰着头问我:“班级里有多少小朋友换过牙呢?”呀,这可是把我问倒了,我也不知道。鑫鑫伸着两根手指说:“我已经换了两颗了,”昊昊接着就出主意说:“那我们就来做个统计吧。”
吃过饭后,“牙齿大调查”就开始了。小许提议,请换过牙的小朋友起立,数数有多少个,可是昊昊说:“那怎么知道他们掉了几颗牙呢?”小许挠了挠头说:“呃,那就让小朋友自己画一画、写一写吧。”于是,孩子们开始忙碌起来,自己做起了换牙调查表。当调查表画好后,孩子们来介绍时,我惊奇地发现,有的孩子不仅在“换牙图”上明确地标注好是第几颗牙,同时还能清楚地说出掉的是门牙、尖牙还是磨牙。
第二天吃早点的时候,孩子们又开始讨论换牙的事儿了。小顾说:“老师,我的一颗牙松了,可是它就是不掉下来,”然然皱着眉说:“我的也是,弄得我点心都没法好好吃,一碰到那颗牙就痛,我好生气啊!”我问旁边围着的孩子们:“那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让牙齿快点掉下来呢?”琳琳说:“让医生把那颗牙拔了。”小顾马上捂着嘴说:“啊!我不要,我害怕。”然然说:“我们用手经常去摇一摇它,这样它就能快点掉下来了。”点点说:“我觉得可以用快掉的牙啃饼干,把它用力啃下来,”“啊?”然然叫着:“那不就更疼了嘛”。子皓在一边慢条斯理地说:“我的办法是,在下午吃小圆子的时候用快掉的牙齿多嚼嚼,小圆子黏黏的,牙齿可能就会被粘下来了”。闹闹说:“我找到一本有趣的书,叫《一颗超级顽固的牙》,这里面有好多种让牙齿掉下来的方法,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于是,孩子们都加快了吃早点的速度,围着闹闹看书去了。
再接下来,孩子们还讨论了“掉下来的牙齿放哪里?”“换牙要注意些什么?”“乳牙和恒牙”等许多话题。关于“换牙那些事儿”,孩子们持续关注了三四个星期,在这期间,我们不仅制作了“换牙调查表”、进行了换牙统计,还制作了关于换牙知识、牙齿保健的小海报、自制绘本,讨论了正确的刷牙方式,自己制订了每天餐后漱口的规定。“换牙那些事儿”成了那段时间孩子们一日生活中的热门事儿……
关于换牙的知识以往我们会通过健康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向幼儿进行介绍,活动中会涉及各种牙齿的名称、恒牙与乳牙的区别、保护牙齿的方法等。但幼儿对换牙的兴趣、想探究了解的内容,甚至于担忧情绪的缓解,显然不是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就能解决的。所以,当发现幼儿开始讨论“换牙”的话题时,教师并没有急于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而是参与到幼儿的讨论中。遇到“班级里有多少小朋友换过牙呢?”这样教师也不了解的问题时,支持幼儿用自己想到的办法——制作换牙调查表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着每位幼儿的记录方式,帮助孩子们进行统计,和孩子们共同完成班级换牙统计表等。
接着,师幼共同在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早点、餐前餐后、自由活动、区域游戏、分享交流时刻等)不断就“换牙”这个话题探讨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有时甚至是激烈的辩论,但也有时会很快达成共识。孩子们在个别探究、小组研讨的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基于幼儿在生活中真实的需要,基于他们对这样一种生理现象想要深入了解的愿望与兴趣,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有深度的,也是有可持续发展性的。
二、由区域游戏引发的转换
案例:大家是在救小牛还是要卖小牛?
区域游戏的时候,安静的“大众书局”逐渐传出了嘟囔声、争吵声:“哎呀,农场主也太狠心啦,为什么要卖掉小牛啊?”涛涛边翻书边生气地嘟囔着:“这些小动物也真是的,小牛不愿意,它们居然还在帮着农场主拉小牛,小牛好可怜呐”,一旁的元元见状,探过身体看向涛涛的书,大声地反驳着:“哦,你看的是《别再多管闲事了,波兹》啊,这本书我也看过,你有没有看懂?农场主根本不是要卖掉小牛,是小牛的头卡在栅栏里了,它们在帮小牛拔出来呢。”“谁说的啊?”涛涛不服气地嚷到:“就是要卖掉小牛,你看前面还有农场主骂小牛呢,他就是不喜欢小牛,才要把它卖掉”,涛涛快速地翻到那一页给元元看。两个人的争吵引来了旁边看书的小伙伴,多数小朋友都同意元元的说法,农场主和小动物们是在帮助小牛,也有两个小朋友站在涛涛一边,认为农场主是要卖掉小牛。看到我走过去,孩子们都围着我,叽叽喳喳地让我给他们讲讲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立拉着我的手,指着一页说:“我上次看这里,也没看懂,波兹在对公鸡和母鸡说什么哪?周老师,你快给我们讲讲吧。”
于是,在区域游戏结束的时候,我组织了一次阅读分享活动,分享的主题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片段”、“书里面我看不懂的地方”。有些片段是孩子们联系上一页和下一页能进行连贯理解的,他们在分享的时候说着说着为波兹有趣的样子笑了起来。有些片段确实光看画面是无法理解意思的,我就给他们读读文字,“波兹问公鸡,每天早上是谁叫你起床嗒?”孩子们为波兹这样傻傻的提问笑得乐不可支,边笑边模仿着波兹提问的语气和样子。分享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关于“拯救小牛”,我们从故事的源起连续往后看,发现真的是小牛的头卡在了栅栏里,而波兹用各种办法救小牛的过程,讲到这里,涛涛和元元互相看了一眼,涛涛露出了“原来是这样”的表情,而元元则得意地抬了抬下巴。这次看到最后,大家情不自禁地像小动物们一样,有的推、有的拉,一起喊着:“1、2、3,加油!”阅读分享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第二天开始,绘本《别再多管闲事了,波兹》成了热门书籍,大家都津津有味地把这本书翻了一遍又一遍。
集体教学活动作为每日必要的一种活动组织方式基本上有它固定开展的时间,内容也多来自于教师的预设。而从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源于区域游戏中幼儿发现的问题、幼儿普遍存在的困惑。当小立拉着教师的手说:“你快给我们讲讲吧”的时候,教师没有放过这个设计、生成集体教学活动的契机。那么,教师是否真的只是给幼儿讲讲,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呢?显然,这位教师并没有这么简单直接地“授人以鱼”,而是抛出了两个话题“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片段”和“书里面我看不懂的地方”。“书里面我最喜欢的片段”是鼓励幼儿通过前后画面的连续观察,发现小猪波兹做的一件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多管闲事的事儿。而“书里面我看不懂的地方”则是让幼儿提出问题、提出困惑,然后通过小伙伴的解答或教师的文字朗读,让这些“看不懂的地方”成为能看懂的画面。当然,随着分享的有趣片段越来越多,也随着看得懂的画面越来越多,幼儿就逐渐走近了那个“到底是救小牛还是卖小牛”的故事情节,这是书里最长的一个故事片段。在集体性的连续阅读之中,幼儿不断用自己的画面讲述丰富着故事情节,还原出“小牛被困——波兹发现——想办法救小牛——不断失败——按响喇叭叫来农场主和小动物们——大家你推我拉救出小牛”的故事原貌。至此,因问题而起的集体教学活动以一些问题与困惑的解决而落下了帷幕,但教师“授人以渔”的方式却开启了幼儿学着质疑、提问、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与他人探讨等学习的新思路。看到第二天开始这本书成为了热门书籍,我想随着幼儿的深入阅读与探究,问题与困惑会继续出现,那么,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还会不断生成的。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试行稿)中提出:当出现分享经验、引导探究、解决幼儿共性的问题以及讨论并制订规则等情况出现时,我们可以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没有固定开展的时间,活动的组织视幼儿的情况和内容的不同,可长可短。集体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组织方式本身的改变,体现着教师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体现着教师对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关注与支持,更体现着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兴趣点的新经验积累和思维拓展。
三、由一日生活的某个环节引发的转换
案例:有趣的运动日志
大班幼儿跨班性户外运动自选游戏对于我园幼儿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如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喜欢的区域游戏?”、“如何让幼儿自主制订符合他们的游戏规则?”、“如何丰富各区域材料的玩法?”……这些都成了我们尝试之初不断思考着的问题。当“运动日志”在孩子们之中流行起来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充分运用这种由表征而起的表现方式,不断建构起户外运动游戏的整个流程,并通过每次游戏后的研讨、评价与修正,使活动流程日益完善,贴近幼儿的运动需要。
(1)运动日志之计划制订:每天下午离园之前,幼儿会在自己的记录本上用图画与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好第二天想选择的区域内容,然后第二天一早入园时根据自己的计划选择不同颜色的手环(定数量)进区游戏。随着计划制订的日益熟练,幼儿开始从比较零散的每天一订发展到了有整体规划的每周一订,在周末的时候以“计划发布会”的新式介绍自己下周的运动计划,教师只需帮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手势、行动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计划,逐步澄清观点,促进计划的执行。
(2)运动日志之玩法介绍:户外运动自选游戏目前共有6大类12个游戏区域,每个游戏区域中提供了许多幼儿可以自由组合的材料,游戏的人员不同或组合方式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游戏玩法。幼儿就在“游戏日志”中用自己的表征方式记录下自己设计的游戏玩法。当其他小伙伴来到这个区域时,既可以借鉴他人的玩法,也可以记录下自己新的玩法,因此多数游戏呈现出“可以这样玩,可以这样玩,还可以这样玩”的多种玩法状态。
(3)运动日志之规则提示:游戏初始前,师幼通过共同讨论,为多数游戏设定了一些规则,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些游戏需要更细致的规则,有些原先设定的规则发生了偏差、需要调整,一些新生发的游戏需要制定新的规则,等等。这些都在幼儿讨论后记录下来,以“运动日志”的方式进行发布。
(4)运动日志之快乐共享:有些幼儿“问题求助”的日志一经发布就会引起其他幼儿解决问题的热忱,他们有的自己去尝试、探索,看是否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同时不断思考着解决的办法,找到办法后也会亲身去实践、调整,直至自认为寻找到了最好的解决办法,然后喜滋滋地用自己的“运动日志”和同伴们分析自己的发现。这些经验分享类的“运动日志”很好地帮助其他幼儿掌握了动作要领,使孩子们的挑战成功几率大大增加,也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一日活动中有许多个环节,户外运动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案例中的幼儿园正在开展跨班性户外运动游戏,它有着自主性、整合性、挑战性等特点。在开展这样的户外运动之初,教师们有着许多担忧:这些运动项目幼儿会怎么选?他们会怎么玩?一段时间之后能全部玩过来吗?每个区域的游戏规则怎么制订?幼儿发生安全问题怎么解决?但是,担忧并没有促使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去进行规划、设计、制订规则,反而促使教师围绕这个话题与幼儿进行了交流讨论。倾听幼儿的想法是教师第一件做的事。在讨论中,幼儿迁移了自己的已有经验,提出每天想玩什么可以预先制作计划书,第二天按计划书实施,玩好后再记录下自己玩的方法、玩的过程,看看计划是否可行,还可以进行怎样的调整。于是,运动日志应运而生,初期它的功能是记录计划与游戏过程。
随着幼儿游戏的开展,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区域原来设定的规则有缺漏;有的区域拟定的玩法比较单一,后期幼儿玩出了许多新花样;滑索是大家都喜欢玩的游戏,可是有的幼儿每次滑过去都会碰到下面的轮胎,怎么办?形形色色问题的出现,教师没有急于去解答,或按照幼儿的需求进行调整,而是在每天“日志发布”的时候组织幼儿继续讨论,这些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幼儿的运动日志中就出现了新内容。他们为足球比赛区制订的规则,对滑索运动的玩法提示,根据大型运动器械增加的新运动点而设计的挑战路线图,自己的问题困惑,甚至精彩的运动“哇时刻”都出现在了运动日志中。教师们把这些运动日志放到了相应的区域中,为幼儿的游戏提供了借鉴,也不断推动着他们的游戏向纵深发展。
其实,运动日志只是幼儿园在开展跨班性户外运动游戏时的一个小小聚焦点,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设计组织区域游戏时想法与做法的变化。以前在开展游戏时,教师进行的规划会比较多,发现问题也会急于和幼儿共同去解决。而现在的教师则会放慢脚步,更多地去追随幼儿,所以在游戏中,从区域规划、计划制订到组织实施都来自于幼儿自己,教师所做的是在幼儿发起的活动中,从科学、适宜的角度提供支持与帮助,丰富幼儿的游戏,推动游戏的发展,推动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中”是追求幼儿园教育的自然与无痕,让幼儿园教育与生活实现一体化。幼儿的一日生活是在班级这个集体中进行的,可以说,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也像是一个“小社会”。班级里每天都在发生着许多有趣的事,晨间、早点、户外、教学活动、游戏、自由活动、午餐、散步、午睡……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着无限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都成为我们“共创美好班级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努力洞察各环节可能给幼儿带来的活动和经验,关注幼儿对班级生活的感受,敏锐地捕捉与把握班级生活中一些特别的片段,生发出各种活动,灵活地实现集体、小组、个别等活动方式的转换,推动幼儿“在生活中学生活,在交往中学交往,在做人中学做人”。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9号·2016年3月1日起施行·
[2] 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试行稿)·江苏省学前教育研学中心·2017年2月15日·
[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2001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