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把握方向•精准教学 2022-04-10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张永谦 所在单位: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执教时间:2021-08-26 执教地点: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执教内容:高三教学指导 参加对象:江阴市高三历史教师

                                                         认清形势·把握方向·精准教学


一、对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认识

1.第三/八次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与当下的课程改革关系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用高考试题倒逼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引领)

2.坚持立德树人(核心),加强“四史”教育

3.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指南或指导纲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二、高考评价体系的取向

    1.突出方向性。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2.坚持科学性。

    3.反映时代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助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2035》的规划目标。

    4.体现民族性。突出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突显公共性。统筹兼顾,既要实现改革任务要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平性诉求,注重与基础教育教学关系、契合课程改革理念,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行,发挥对素质教育促进作用。


三、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主要包含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

    1.“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正确政治立场、态度和基本观念,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理想信念。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2)爱国主义情怀。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中华民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志扎根人民、奉献祖国。

    4)法治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求,属于科学思想方法的范畴。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相信科学,尊重事实,追求和传播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对形而上学,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3.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精神情怀,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品德修养。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大爱大德大情怀。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崇尚家庭美德,培育个人品德。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自尊自信、意志坚强。

    2)奋斗精神。树立高远志向,认同奋斗成就幸福、奋斗者最幸福的观念。历练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3)责任担当。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义务。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先。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4)健康情感。具有健康意识,注重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5)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坚持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意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工作。


四、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

    1.基础性:高考强调基础扎实

    素质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体现在前一阶段学习成果是后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基础。对于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来说,应当为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牢固的地基。在广阔的学科领域,高考关注各学科中的主干内容,关注学习者在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因此,高考要求学生对基础部分内容的掌握必须扎实牢靠。高考试卷中应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础性试题,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基础。例如,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磁场和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和折射等,这些基础性内容在试题命制中必须尽量涵盖。

    2.综合性:高考强调融会贯通

    素质教育是内涵丰富的全面发展教育。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以必备知识为例,各个知识点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处于整体知识网络之中。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紧密相连,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网络;基础知识内容之间、模块内容之间、学科内容之间也应相互关联、交织成网。在命制试题时,要从研究对象或事物的整体性、完整性出发,不仅要从学科内容上进行融合,突显对复合能力的要求,也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丰富多样,从而实现对学生素质综合全面的考查。例如,设计一道关于某工厂选址的试题,就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环境保护、地方资源、人力资源、专业技术、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这就会涉及地理、生物、化学、政治等不同学科的内容,体现了高考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

    3.应用性:高考强调学以致用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教育培养中,应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为发挥高考的正向引导作用,避免考试内容与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脱节,在命题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素材,选取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所学内容中蕴含的应用价值。

    4.创新性:高考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和以往教育理念中的智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对创新性的强调。高考关注与创新密切相关的能力和素养,比如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考查学生敏锐发觉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查学生进行新颖的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大胆创新。因此,高考试题应合理呈现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例如,化学学科的创新思维形式包括研究新物质的结构、发现或合成新物质、发明新反应或合成方法、构建新理论或新机理、探索新技术或新方法等。因此,高考对化学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就包括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设计物质合成或分离路线、阐释机理或总结规律等。

    总体而言,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体两面的科学评价体系:它既是理论体系,其构建始于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素质教育要求在高考中的体现;也是实践体系,为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提供依据。作为实践指南,高考评价体系可以供教育教学人员通过四层考查内容评价学生素质内涵,以四翼考查要求评价学生素质达成度;也可以供教育考试管理人员根据四层规定的命题内容以及四翼规定的命题要求,有效评价高考试题本身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