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张琴芬
摘要北洋政府: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编练新军,后来形成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担任北洋大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北洋军阀即拥有军队、地盘、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1916年,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北洋军阀的统治,一方面社会生活新气象、民族工业新发展、社会思想新解放;另一方面专制复辟、割据混战、分崩离析、屈辱外交。这说明北洋军阀的统治无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新思想、新力量、新变革已在孕育发展中,时代在呼唤新的力量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关键词北洋军阀,民族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所在单元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表明这课内容与辛亥革命后的影响有关、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与统治有关。单元导语中提到第19课辛亥革命的影响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且提到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其中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为重要。至于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师教学用书将本课的重点放在: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把本课的难点放在: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
课文阐述的相关史实很多,如果把所有相关的知识点都进行一一讲解,一节课肯定讲不完,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对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所以我把本课教材进行了整合,分成了三个篇章:新生篇、乱局篇、升华篇,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已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新发展;另一方面北洋军阀的内政、外交局面比较混乱,说明时代在呼唤新的阶级、新的道路、新的方向。
二、学情分析
在备这一课前,我对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学生在初二时学的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这课内容侧重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政治状况,而且侧重的是内政,没有讲北洋政府的外交情况,也没有讲中国参加一战;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在初中书中是放到“新时代的曙光”这一单元中的,更多的只是一些客观史实的描述;初中书中没有提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所以学生关于这课内容的基础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不系统、较片面,也没有思维的深度。
基于以上分析,在我们的高中教学中,一方面尽量避免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相关史实,构建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通过这课内容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概括、理解史料的能力,并且从中养成一定的史学素养,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能力和形成一定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新生篇
(一)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
1.导入:播放视频,观看视频后,让学生指出在视频中看到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在社会生活习俗方面有哪些新的变化?
设计意图:相关视频比较直观而形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且产生印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社会生活和习俗方面已出现了“新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陈规陋习已不符合时代潮流,当时的人们应该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教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视频中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各种新变化发生在民国初年,也是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节课我们学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2.重点概念突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民国统治时期的关系、北洋政府、北洋军阀割据。
设计意图:构建正确的时空观念是学生需要养成的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对于中华民国时期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比较容易混淆。北洋军阀和军阀割据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掌握此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一课的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师:打出PPT图片,给出中华民国建立和覆灭的时间,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元旦,结束于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中华民国统治时期包括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南京临时政府统治始于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1912年3月退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始于袁世凯于1912年3月10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结束于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至1949年4月23日覆灭。
教师打出PPT:北洋政府的概念: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编练新军,后来形成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由于袁世凯担任北洋大臣,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北洋军阀即拥有军队、地盘、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1916年,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
提问: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示意图,思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最大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可以自己体会到教材P114页的“学习聚焦”: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
教师:关于1928年之前北洋军阀的统治,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呢?
让学生看材料:
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做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设计意图:关于北洋军阀的统治,学生要学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辩证而客观、全面的看待这段历史,教材中这一课的标题也是比较中性的表述,学生不要仅仅看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黑暗一面。
(二)民国初年社会经济新发展
教师:展示图片: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茂新面粉厂;荣宗敬、荣德生照片;张謇和大生纱厂。
设计意图:无锡的荣氏兄弟和南通的张謇都是我们身边的历史,从身边的历史学起,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请看图片:火柴盒上的包装图片:“通遂火柴公司”,注意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当时火柴盒上的广告:“请用国货”,“振兴实业,挽回利权”,可以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教师:请同学看材料:
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发展,从1912至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在辛亥革命后开办的企业中,以纺织和面粉工业发展最快,针织、印刷等轻工业也有不少进展。
——李侃《中国近代史》
请同学们根据此材料并阅读教材P115页的最后一段正文,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还有哪些有利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读、概括材料的能力。
教师:把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有:①辛亥革命扫除一些封建束缚和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⑤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提问:在这些有利条件中,最重要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有国内因素,也有客观上的重要国际因素。
教师:让学生看史料:
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一些史料,让学生了解到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和北洋军阀政府所采取的一些积极政策也是有一定的关系。
教师:让学生看材料:
……第一张表指出在1913年有698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330824000元,工人270717名,第二张表则指出在1920年有1759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500620000元,工人557622名。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阅读这段材料,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让学生理解到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后来的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实现革命的转变奠定基础。
(三)民国初年社会思想新解放
教师:让学生看一本书名: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让学生看图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兄弟故居。
设计意图:新文化运动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领域的新变化,刘半农是江阴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为生活在江阴的人,了解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的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播放刘半农的诗《教我如保不想她》,提问:诗中的她是指谁?这首诗所用的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以此引出刘半农的文学作品的深受胡适的影响。
教师:提供史料:
胡适与陈独秀的文章,仿佛两座思想的丰碑,兀地矗立在刘半农这个文学青年的面前,……他们的观点太新鲜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太落后,尊孔复古的思潮太窒息人,……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一个个新鲜的面孔,春风雨露般的思想与精神,……在与《新青年》的这些人相比之下,其思想深度,精神境界,真的是天壤之别呀!……这些人才是自己要找的良师益友啊。
——邬丽雅《刘半农 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人?新文化运动批判什么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在哪?
教师:提供图片蔡元培的雕像和史料:
“未名湖畔,丛树幽林间,蔡元培塑像谦和地独守一片净土,引领着每次瞻拜每次肃然起敬的目光,而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
——郑勇《追忆蔡元培》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蔡元培曾是民国时期第一任教育总长,并且曾是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时,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延揽了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教师: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药》中描述的“人血馒头”的作用,反映当时社会怎样的一种思想状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后,人们的思想依然存在愚昧、无知、封建、迷信的思想。
教师:给学生提供“洪宪皇帝”、“张勋复辟”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图片反映了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到,辛亥革命不彻底,帝制思想依然存在,缺乏对旧思
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仍被专制的思想束缚着。
教师:提供图片:青年杂志创刊号《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倡“奋其智能,力排陈
腐朽败者以去”。
并且给学生提供史料:
……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
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9上海)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新体现在哪?让学生理解到新在“民主”、“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两位先生。
教师:提供史料:
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摹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还“新”在哪?让学生能够理解到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白话文为新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新文化运动新在产生了把反封建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的新文学。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117页最后两段正文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得出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乱局篇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内政:1.袁世凯破坏共和、走向专制复辟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113-P114,按时间先后顺序,让学生说一说袁世凯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到去世一步步破坏共和、走向专制复辟的重大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了解相关史实,了解到袁世凯从临时大总统到登上帝位,袁世凯一步步走向了专制。
内政2.军阀割据混战,政治分崩离析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114-P115,按时间先后顺序说一说从“府院之争”到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了解相关史实,了解到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政治分崩离析。
内政3.革命党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斗争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P113-P115页相关史实,概括革命党人为捍卫民主共和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解读概括材料的能力,让学生知道革命党人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半争的失败说明了①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②时代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革命道路。
外交:《民四条约》、参加一战
教师:让学一回顾清政府时期的山东问题;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民四条约》关于山东问题的条约;到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作战收回了德、奥 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北洋政府加入协约国作战获胜,虽收回一些利权,但巴黎和会上英美等操纵会议,把德国在山东的主权转让给日本,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延续了清政府屈辱外交,弱国无外交。
第三部分:升华篇
教师:让学生思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统治应该怎样来看待?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学会论从史出,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北洋军阀的统治,一方面社会生活新气象、民族工业新发展、社会思想新解放;另一方面专制复辟、割据混战、分崩离析、屈辱外交。这说明北洋军阀的统治无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新思想、新力量、新变革已在孕育发展中,时代在呼唤新的力量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师:所以此后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发生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共诞生,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1924-1927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要孤立地学习本课内容,使所学知识能够前后联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结升华:教师以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号召青年“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使青年们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选自《敬告青年》)。 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反思
我们高中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多思考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材内容这么多,我应该进行怎样的删选与整合,怎样做到有所侧重。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教材,又适当提供一些相关史料,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牢记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宗旨。新的历史教材如何研究、如何充分利用,需要我们自己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究与摸索。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②徐蓝 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③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④张海鹏主编,汪潮光著,《中国近代通史》第06卷:民国的初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⑤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1卷【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