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心灵成长做点“减法”和“加法”--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厌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2023-09-25
网站类目:成员教学实绩

给心灵成长做点“减法”和“加法”

    --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厌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华士实验小学    邢维丹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上推行“双减”政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因为某些主客观原因,学生在心理上会存在困惑,甚至会引起焦虑和厌学。教师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要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变化,构建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不断去实践,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生;厌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背景

1.学科背景

在教育部制定和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纲要》中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细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给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组织实施的建议。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学科而言,特别是在国家“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如何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教学,让学生不讨厌学习,爱上学习,通过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已迫在眉睫。

2.学校背景

在国家“双减”政策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爱上学习,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个中小学心理教师研究的重点,也是我校关注的重点。学校对全体师生、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进行了细致的调研,深入认识到了双减”新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变化。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的要求,我校教师构建出了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不断去实践,从而帮助厌学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该课程由我校心理团队助推研发设计,并作为试点学校进行推广应用,在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初步建构了较完备小学心理课程学习体系。如何发挥学校已有的小学心理课程学习体系的优势,有效利用并凸显其特色,是我校教师实践的重点。教师引领助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升级,从而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随着教育发展与变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国家在教育上提出了“双减”政策。该政策旨在减少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作为教师,特别是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帮助厌学学生尽快适应“双减”新教育背景下的学习生活。

“双减”政策的颁布是为了让中国广大中小学生可以减轻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让学生可以更多时间参与室外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体能素质得到提升,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和更强的核心素质[1]。“双减”还减轻校外培训辅导,减少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长接送孩子上辅导班的时间,家长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在家庭中能获得更多的关心和无条件的爱,亲子关系会更加和谐,整个家庭关系会更和睦友好。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发展自己喜欢的新领域,这对问题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意义重大,这也是老师、家长、社会最希望教育能培养的人。

“双减”政策需要学生在减少学习时间的情况下掌握好学科知识,同时成长为拥有良好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人。新政策的提出让我们感受到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下学生需要做出较大调整。学生要及时做好心理上的“减法”和“加法”,所以教师、家长和学校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厌学学生能够直面教育的改变,顺应教育的发展,健康持续地成长。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转变观念,重视心理疏导

“双减”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学生在校课业负担,作业量的明显减少让中小学生在完成学业时更加轻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体心态是轻松愉悦的[2]。而且,很多城市还响应国家号召开课后设延时服务,教师在课后延时期间为学生答疑解惑,确保学生在校能完成家庭作业,不需要接受校外额外的辅导。这对扭转厌学学生情绪是一个巨大的契机,可以减少厌学学生的焦虑,有更多的时间自我调配。

政策的颁布和实施让部分厌学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发现一些孩子还是不适应。首先,因为小学生本身年龄比较偏小,自控力比较弱,很多厌学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小学生本身特点来考虑,他们能力有限,如果把大全部时间完全交给他们去自由发展,他们很难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宝贵的学习时间。随之带来的问题也很多,有些孩子不听从家人的劝导,可能会沉迷于看电视、玩游戏,学习效率反而降低了。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作业量虽然减轻了,但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努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这对于一些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本来就不喜欢学习的学生来说学习强度反而是增加了。在这个在教育变化的阶段中,如果没有发现这部分学生潜在的问题,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那么学生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提高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和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学能力对于每个教师而言都势在必行。

教师对于国家颁布双减”文件要进行深刻解读,转变自己陈旧的教学观念,要通过专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我校安排心理团队老师为全体教师和学生做了几次大型的团辅活动,让大家认识到在新政策下,我们势必需要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全校师生首先要改变自己原有的思想意识,做好迎接“双减”的心理准备。教师先要给自己做“减法”,追根溯源、拨开云雾,看到掌握知识的本质是可以熟练运用知识。大家集思广益,参与到改变自己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探索中,去可以寻找新的途径,像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多鼓励厌学学生主动参与等来解决学生学习时间的减少的问题。教师只有了解自己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转变陈旧的观念,努力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让厌学学生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更加健康的成长,才能更好落实“双减”政策的本质。

2.丰富活动,拓宽教育渠道

“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教师除了要重视对学生文化课的教导,为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拓宽小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的渠道。

原有的学习模式中,教师停留在知识理论层面的传授上,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反复记忆和练习去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去创造习得,这导致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愿望很低,学习效率不高,出现厌学情绪。针对这些问题,在“双减”政策的契机下,我校师生共同参与到心理融合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推出了“春”“夏”“秋”“冬”心理融合课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不同开设不同的年级的融合活动,这些活动要求融入心理教育学科内容和其他学科知识要点,体现学生整体心理发展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

以这学期的中年级四下心理健康课程为例,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按照大单元设计的理念,划分出“自我成长”“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社会适应”“生命”六大领域融入到“春夏秋冬”活动中。以本学期“春”融合“自我成长”、“学习生活”为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老师们在教学第一课《我的兴趣爱好》时,设计了想象力长廊,让孩子们去探索发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提交照片、图画、视频、作品等,在班级和校级长廊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带领孩子知道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分有意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可以放松我们的心情,调节紧张的情绪,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开阔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自信心。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平时对传统课堂学习毫无兴趣的孩子,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呈现出惊人的天赋和优秀的作品。我们接纳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也积极去发现自己的优点,积极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能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自己变得更加热爱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老师们也要有意识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各界的文体单位联合主办的活动,把学校心理教育课程和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体广场等文化单位的实践活动相联结,为孩子们拓宽活动的场所,为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从而培育孩子的积极健康的心理。

“双减”的推动下,我校研发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拓宽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学生积极健康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活动中,能逐渐找到学习中的乐趣,更加主动自信地学习和生活。

3.家校共育,培养健康心理

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家校合力的教育力量结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和家长都要更新传统的以学校学习为唯一学习途径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和谐的家庭环境。推动“双减”政策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学生的学习任务减少了,家庭的压力变小了,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变多了,家长和孩子之间能培养更加和谐亲密的关系。大部分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成绩是极其重视的,这就导致有些家长一味追求孩子成绩的提高,不能树立科学的养育观念,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及时关注到孩子在各阶段学习中的心理变化。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环境变化或者学习困难时,会产生畏难、逆反或厌学等心理,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健康地成长,所以学校要重视与家庭展开积极的合作。

作为教师不仅要用专业的心理辅导技术来支持孩子,更为孩子寻找积极的资源来帮助孩子。家长作为孩子最重要的人,能给予孩子其他人际关系中无法代替的爱和关心。教师积极联系家长,加强家长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校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长学校课程和家长积极互动和交流,让家长更加了解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共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推动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明确需求、规范学科评价指标的前提下,我校心理教师围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线上评价系统的初步设计与构建,教师和家长一起着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见图1

 

(图1

 

 

在校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我校教师结合班级特色构建了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班本特色的评价体系,见图2

 

 

 

 

  (图2)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应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多方面,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我校教师构建的班本特色评价体系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

4.多方协作,构建教育体系

“双减”政策推动后,教育环境整体发生较大的改变,应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3]

学校和教师应该预测到学生心理会发生的改变,对学生心理变化有充分的认知。我校保证学生每周有一节心理健康课,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晨会。平时,班主任有时间会和学生谈心,让学生诉说本周遇到的困难,畅想本周的学习生活,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青爱小屋”由心理老师轮流值班,做到学生随时随地走进小屋都能找到老师第一时间诉说自己的困惑。老师们还为学生、家长及时提供学生详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监测和梳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线上使用“问向教师”平台,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借助网络评价体系,链接家长在手机上使用的“问向家长”进行双规监测,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体现在平台体系中,让学生的心理成长“看得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留下依据。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关注教育、卫生健康、网信、公安等部门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共同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也可以多参与民政、卫生健康、共青团和少先队、妇联等部门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上的活动,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老师、家长要学习教育、卫生健康、宣传部门推广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验做法,联合妇联、教育、关工委等部门组织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全社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各地更要探索建立省级统筹、市为中心、县为基地、学校布点的学生心理健康分级管理体系,健全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的通知,要求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活动,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形成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逐渐减少学生在心理上的困惑,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和生活中。这也是“双减”政策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持久的话题,在“双减”政策大力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积极地关注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特别是要抓住这一契机,帮助厌学的学生。我们要通过“双减”帮学生做好“减法”,减去学生学习上过多的压力负担,让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开阔自己的视野,获得能力和思维上的提升。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学习“双减”这一政策,帮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做好“加法”,通过转变自己的观念,与家长的积极联系,发挥各方的教育力量的最大化效果,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各项活动,帮助学生变得更加阳光自信,与同伴、教师和父母的关系更加和谐,推动学生心理持久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胡俊林.盐城市小学阶段“双减”实效性调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9):28-30.

[2]赵悦.助力“双减”,用“心”育人——论“双减”政策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22(38):17-21.

[3]陈圆.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探索[J].小学生(上旬刊),2022(0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