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推荐:徐培培读《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有感 2023-10-07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推荐专著:《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

推荐人:江阴市城中中心幼儿园 徐培培

【专著简介】

本书由美国早期教育专家简·廷格尔·布罗德里克,成博洪共同编写,省教科研研究院叶小红博士翻译出版。

作者创造性地提出生成性课程发展模型,即“观察记录——解释思维——制订课程行动计划设计和实施探究激发方案——反思性评价”的探究循环,并为课程发展的每一步都设计了相应的工具,指导教师在探究儿童想法的过程中,生成贴近儿童真实问题与思维的课程,指引儿童的深度学习!

【推荐理由】

洞见基于思维证据的课程力量

作为一名儿童研究者,读懂儿童是我们的毕生所求。但若要真做到读懂儿童,目前还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令我欣喜的是,在无锡市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研修活动中收到了这本由美国早期教育专家编写、省教科研研究院叶博翻译的《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的专著,我鲜少有了一种想找个静处细细品读、忧心被工作耽搁阅读进度的心绪,单是开篇的两则序便写得入木三分、发人省思,我想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惊艳的。

本书的导言部分“探究循环之过程”为读者明确提出了阅读指南,每一段文字都触动人心,充满召唤性。作者呼吁我们去亲眼看见儿童强烈的好奇行为,并沉下心来与儿童共处当下、一起思考,它会促使你不假思索地把正在发生的事情拍摄下来,把儿童的谈话记录下来,以凸显它们的意义。这让我想起了马赛克方法的记录方式,当我们保存下儿童多元的探索证据,让儿童的学习可视化时,就像找到了隐藏在藏宝图中的线索一般,课程下一步的路径便会初见方向。通过教师的经验式想象,课程后期的理想蓝图也会随着线索的不断丰富而显露雏形,这种感觉对课程掌舵者的教师而言是一种鼓舞、吸引与激发,也是给予儿童的探究设计生成性课程的第一步。

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主张的“探究循环”系统(简称COI),它既有对生成性探究课程的系统阐述,又有对如何实施该系统的详细说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两位作者开发的由观察记录表、思维解释表、课程行动计划表、激发方案设计表及反思性评价表五种表格组成的工具系统,无疑成为了我们初学者的登山杖。我想,等我们着手运用直至熟悉后,总有一天可以灵活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得以有可能逐步逼近儿童的真实思维。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视角去解决生成课程中的问题,去认识实施生成课程中平衡各种张力的重要性,去更好的处理课程中的各种关系,比如教师期待与儿童兴趣的关系、课程计划与实施的关系、生成课程中课程边界的不确定与怎样让学习更有意义的关系。

生成性课程赋予教师选择课程与决策的能力,同时也需要给老师们赋能,这样大家才会有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从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开始,从反思习以为常的做法开始,找到生成课程的切入口,自信地迈出支持儿童学习的每一步。我们要把自己想象成正在体验那个游戏的儿童,去感受他在游戏中的感觉。围绕如何提高生成性课程的质量,我们可以依托书中所述做以下尝试:

1.酝酿一种意识:在生成课程中把关注儿童的兴趣转为关注儿童的思维。

兴趣固然是生成课程的起点,关注幼儿兴趣才能产生课程,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共识。但仅仅抓住兴趣是很难推进和把握课程的,因为兴趣容易分化、转化和分散,这种现象既会让老师陷入选择困难症,更难实现师幼间支持和需要的同频共振。而当我们有意识地关注思维就不同了,思维或想法可以通过分享、交流、访谈等途径达到聚焦。通过对话可以让儿童的思维发生变化,师幼之间或孩子之间达成探讨的兴趣和共识。因此,关注思维有利于师幼之间通过持续的共享性思维进行共同学习。对教师而言,也更容易推动和把握课程的脉络与方向。

2.强调一个重点:只有重视游戏,才能生成高质量的课程。

生成性课程为什么要重视游戏?纲领性文件中均强调游戏时3-6岁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观察评价儿童发展水平和理解儿童行为动机的窗口。维果茨基认为3岁前的儿童教学市“自发性教学”,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而3-6对儿童的教学一般是“自发—反应型教学”,儿童亦有可能采用某种教学大纲,但是他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应当是儿童自己的大纲幼儿园课程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的大纲”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的程度。这里还包含了逻辑假设,即生成课程是否代表高质量的教育,游戏中生成的课程质量一定高吗?我们要从生成课程与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关系,以及游戏与课程的关系等角度对观点作出解释。

3.培养一种习惯:做有生命动态的观察记录,让专业指导不可替代。

最近的热议焦点ChatGPT对我们教育界的警示是犀利的,仅10秒,ChatGPT就能为你编写一篇儿童观察记录,逻辑框架、组织内容都写得相当到位。除此之外,设计一个学习故事、教育笔记、学术论文甚至复杂系统的课程方案都能被AI轻松驾驭,而文本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用户向它提问的质量,你可以基于问题和智能回应的表现,不断进行环环相扣地提问,经过不断调整提问而得到思维训练的AI,将最大化接近用户的需求,提出一个总体靠谱的教学设计建议。面对一个快速进化的数字大脑,我们需要审思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存在价值,我们的观察可以智能化完成吗?我们的分析反思与调整策略可以智能生成吗?我想本书中基于思维阐述的连续性观察、运用“探究循环”应对生成性课程的不确定等效能,已经对人工智能给出了挑战性答复。另外,我们不要求老师写千篇一律的观察、做无意义地任务式观察,而是强调通过观察去走进儿童做明智的教育决策,这恰恰说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对的。

王振宇教授在推荐序中提到,“生成性课程”的研究者曾面临诸如如何科学地解释幼儿园游戏和课程、如何恰当地发挥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如何应对幼儿园游戏和课程中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并积累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有效的操作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他山之石”,而这本译著便有了“可以攻玉”的价值,这更是我们可用以模仿、验证与内化的进化机遇。

   合上书,我告诫自己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成性探究课程是一个从观察到解释,再到提出问题,最终形成可实施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计划的多次循环的过程,这种无穷尽、时间跨度漫长的循环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精力,我们要尝试卸下某些框架约束、尽可能松绑一些任务要求,去“零负担”地观察那些能够展现幼儿能力和探究的游戏细节,并随时随地地将其记录下来,接着,记得根据观察结果组织课程,不间断地回头复盘观察证据,去回应幼儿的思维。在课程进程中还要善于经营与维护我们的师幼关系,研究表明,当教师表现出更多的觉察力、情感回应或者更好的班级管理能力,班级的社交环境会有明显改善;在更高质量的社交环境中,幼儿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和实践社会与情感技能。

丽莲.凯兹说,专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具有理想的距离、适度的不关心或“疏离性关注”等特质,这对我们如何处理观察活动中的师幼关系是有一定的启发的。理想的距离能让老师一方面敏感、关爱而同情,同时也能执行专业的判断,依据专业的知识来回应儿童。结合本书的阅读心得,在接下来的教育实践中,我想尝试研究“如何以关系的视角,彰显探究循环的效能”这个课题,希望可以得到更深刻的理解与实践体会。

“泛览,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随便翻翻;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专精,以泛览为基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活读,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鲁迅先生的读书观。

专业书籍能给予我们充沛富足的能量,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也会产生不同层次的能量。为了丰富自身内涵,读书永远是教师最好的自我修行,不论是鲁迅先生抑或本书提到的杨绛先生的读书观,其凸出的核心均是来自本我的内驱力。追风赶路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做终身的专业阅读,我们步履不停、学无止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