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好课标准”的构建与实现路径(作者:蒋永贵) 2025-08-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推荐语:新技术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好课建设,需要引起我们哪些新的思考?


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好课标准”的构建与实现路径



摘要: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充分认识好课标准的价值意义远超简单的教学质量评估,它是一根锚定教育本质的定海神针,更是规避技术异化的价值罗盘。通过解析传统有学·会学·悟学+高效四维标准的育人价值与技术适配局限,提出三学一高效+GenAI升级框架:在保留知识结构化、能力发展、价值内化与效率优化的核心维度基础上,融入动态知识协商、算法审计、跨模态迁移等新质特征,构建出人机认知共生、数字伦理共塑的新型评价量规。为实现好课标准,探索出五环迭代+重结构思维人智共生机制。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好课标准;人智共生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数字赋能学教变革作出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5月14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指出:强化应用为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未来课堂”“坚持智能向善,建构有效应对潜在风险的伦理规范,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等。由此可见,如何通过数字赋能把课上好,是学校推进学教变革的时代课题,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把课上好带来了巨大机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发生深层次变革能够提升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满足学习过程全覆盖的个性化需求能从助力高效获取已知、深度构建未知两个方面促进教学提质增效。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因其存在内在偏见,也伴随着独特的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决策和成果无法反映问题或任务的复杂性;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教学或决策,可能会削弱教师带来的人际联系和整体理解;因生成式人工智能无法普及所有学生,可能会加剧成绩差距。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学生所经历的动态发展的学习过程,而只是要求他们产出学习结果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就会发挥认知外包甚至认知取代的作用,人类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则会出现惰性化、依赖化、局限化的倾向。

为此,系统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如何把课上好的核心问题,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小学师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而且可以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而要想把课上好,其核心就是厘清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好课标准。因为,好课标准的确立,如同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的定位系统,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实时导引与反馈。好课标准是提升教师专业判断的标尺,也是专业发展的导航仪。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充分认识好课标准的价值意义远超简单的教学质量评估,它是一根锚定教育本质的定海神针,更是规避技术异化的价值罗盘。本研究运用学本立场、守正创新、系统思维等方法论,尝试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好课标准,探索教学实现好课标准的技术路径,为如何把课上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工具。

一、守传统“好课标准”之正:“有学·会学·悟学+高效”的四维一体框架

  关于好课的定义与标准,大家都很重视对此的思考与构建,但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共识。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第一是有意义,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第二是要有效率,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第三是要有生成性,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第四是常态性,你是为学生上课,要无他人,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第五是有待完善的课,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在此基础上,李政涛针对什么样的课堂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课堂,送给了我们六个值得好好思考和实践的大字:一是,传承了叶澜的五实标准;二是,即生长的课;三是,是指整体意义上的教学思路清晰;四是,指的是拥有对课堂点点滴滴细节的敏感、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的意识和能力;五是,是指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地发生;六是,核心是让课堂融起来。

国际上,好课评价普遍聚焦学生学习,认为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基于一种协作的、迭代的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方法,整合了高质量教学方面最佳证据专家的见解,以及来自150多所学校关于实践如何实施的经验,解锁实现高质量教学的五个教学目标:一是确保认知参与,二是编写高质量的学科内容,三是提供社会情感支持,四是促进课堂互动,五是运用形成性评估和反馈。以上五个教学目标,实则是把课上好的五条标准。

回望国内外教育学界关于好课的界定,叶澜的五实标准基本上是比较基础的要求,强调课的扎实、充实、生成过程、真实性和不完美。李政涛的六字标准更贴近现代教育趋势,如强调学生的能力发展、跨学科融合和深度思维培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五个教学目标标准,和我国叶澜、李政涛等学者的观点有相似也有不同,比较注重教学策略和评估,特别是社会情感和互动,反映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共同的是,以上三个好课标准均突破了单一知识维度,构建出了认知、情感、社会互动的立体框架。有待完善的是:一是李政涛的与叶澜的生成性存在潜在冲突,需在预设与生成间建立动态平衡机制;二是西方的好课标准存在文化适切性问题,需进行本土化改造。

基于对国内外好课标准的评析,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探索,好课首先确保有学有学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托底,其他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发展都将成为空中楼阁。问题是,如何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投入了学习?学生听讲了、阅读了、合作了等,是否就投入了学习?经历一堂课的学习,学生如果难以说出学到几个要点、难以简要说明哪几个要点等,则可以断定学生并没有真正投入学习。值得重视和反思的是,此乃当前课堂教学较为普遍的现状。因此,知识理明白是有学的核心表征,主要是指厘清知识内容要点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本质上是知识从碎片化输入到结构化内化的转化过程。

更为关键的是,好课重在会学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其根基即会学。可以说,会学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它不仅是教育目标的升级,更是人类应对不确定性的生存之道。那么,何谓会学?其实就是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因此,能力有发展是会学的核心表征,主要是指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整合学习资源等元认知技能。

追问教育的真谛,好课力求悟学。它是教育从的升华。在新课程语境下,其实就是学习过程逐步形成大观念。因此,形成大观念是悟学的核心表征,主要是指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超越表层知识的机械积累,通过主动反思、意义联结和本质追问,实现对知识本质的透彻理解,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由此看出,悟学实则是领悟、顿悟,本质上是以思启悟,以悟促学的认知跃迁过程。

还有,好课勿忘高效。为更好地认识和领悟课堂教学追求高效的价值意义,不妨先看两位教师在同一学校两个平行班的同课异构:A教师,授课内容要点2个(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判断),用条理化板书强化学科关键能力发展,课堂检测题目6个,全员正确率92.7%用时45分钟;B教师,授课内容要点3个(机械运动的定义、判断和分类),用结构化板书强化学科关键能力发展,课堂检测题目10个,全员正确率94.2%用时35分钟。可以看出,如果仅从全员正确率均超过90%这一结果来看,两位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很好。但值得引起重视和反思的是,相比于A教师,B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明显多、用时却很少、全员正确率还略高,以及更突出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由此可见,B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高效很多。因此,高效理应是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准,主要是指做好时间管理。当然,需要警惕的是,真正的课堂质量不在于知识点数量或检测正确率,而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针对以上三学一高效内容,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好课就是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高效),能够将知识弄明白(有学),能力有发展(会学),进而形成大观念(悟学)。有学·会学·悟学+高效,理应是我们坚守的传统好课标准有学筑基,警惕异化为知识填鸭;会学架桥,警惕降格为技巧训练;悟学登顶,警惕退变为牵强附会;高效贯穿,警惕扭曲为速度竞赛。

系统来看,有学·会学·悟学+高效这一好课标准具有如下特征。其一,知识—能力—价值的三维递进。从有学(知识结构化)到会学(方法迁移)再到悟学(价值内化),构建了从浅层认知到深度思维的完整路径。其二,效率导向的实践理性。高效维度强调时间管理与资源优化,回应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有限性矛盾。其三,以学为本的立场。将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学习作为核心判据,突破了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其四,素养导向的延伸。通过悟学维度关注大观念形成,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四大支柱学会生存的深层诉求。

二、创智融“好课标准”之新:“三学一高效+GenAI”的学习评价量规

  “有学·会学·悟学+高效作为传统好课标准,其价值在于构建了素养导向的立体评价体系,但其在智能时代的局限性也提示:教育评价需从静态标准转向进化框架,在坚守育人初心的同时,拥抱技术引发的认知革命。未来的好课标准应是教育规律为体、技术赋能为用的共生系统,既传承以学定教的本质追求,又开创人机共育的新范式。因此,在守传统好课标准之正基础上,还需要创智融好课标准之新。也就是进一步深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结合其赋能教育的特性,传统好课标准如何被升级改造。

首先是好课理论重构。传统好课标准的建立,主要是基于建构主义、元认知理论等。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需要汲取新理论。比如,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认知系统的延伸,强调人与智能体协同工作,由此重构—智—境认知共同体。又如,人机协同理论主要探讨教师、学生和智能体之间的互动,由此师生与智能体构成新型教学主体间性,形成双回路交互机制。再如,生成式学习理论重点关注智能体如何促进知识创造而不仅是传递,强调输入—生成—验证的认知循环。不难理解,以上新理论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环境下好课标准的构建与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以上重构理论,如何升级传统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