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第二十二次研修系列活动:科研破茧深耕 专家赋能致远 2025-08-24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春华秋实,研思并行。2025年5月,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以“科研践行 专家领航”为主题,开展了第二十二次研修系列活动。活动聚焦课题研究与实践融合,通过课堂深耕、专家赋能、团队共研,探索德育创新路径,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注入新活力。图片

深耕实践  探索新径

听:四节课例,多维呈现 

      为发挥课题对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加速成长,用课例展示推动课题研究,用成果赋能课堂提质与转型,项目化教学组课题成员深入四所学校,观摩四节特色课例,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以“坚持挑战卡”为载体,打造了一堂真实情境与品格培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课堂。课程聚焦“坚毅品质”培养,通过分层任务设计点燃学生内驱力。课堂中,学生用“坚持成果展”、乐器演奏展示、微纪录片等作品,让抽象品格化为具体行动。陈老师以项目化为舟,将“坚持”从口号变为烙印在生活中的精神底色,真正实现“教以载道,学以成人”。


       课堂以家乡为载体,用四大板块,形成了从认知到实践的闭环,成功激发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尹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家乡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通过实地考察、摄影采风等活动挖掘家乡独特魅力;通过唱童谣,唱锡剧,做马蹄酥,参观刘氏故居等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焕发新生;通过组织同学去社区志愿行动、服务社区居民,写倡议书宣传等实践,将爱乡之情转化为责任担当,体现了项目化教学“学以致用”的核心价值。


       项目化课程以“垃圾治理与环保实践”为核心,设置“调查-探究-行动”三阶段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环保实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减塑、节约资源等解决方案,并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创意手工艺品,直观展现“变废为宝”的可行性。课程还融入全球环保先锋案例,激发学生责任意识与行动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不仅掌握垃圾分类技能,更将环保理念内化为日常习惯,从“垃圾制造者”转变为“绿色守护者”,为家校社协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沈老师以驱动问题“为什么说‘生命最宝贵’?”为主线,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场景,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观科技馆了解生命起源奥秘,观看视频与采访母亲感悟怀孕艰辛,并模拟体验,直观感受母亲孕育生命的挑战。课堂中,学生还分享成长故事、阅读父母书信、撰写感恩卡片,从养育细节中体会家人的无私付出。课程还以“生命之光”主题展览为成果展示平台,汇集《我的生命成长档案》、家庭采访视频等作品,深化“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评:碰撞思维,提炼经验

      四节课如同四面棱镜,折射出德育创新的多元可能。课后,课题组成员围绕四节实践课例展开深度研讨和系统剖析。

美好瞬间

寇仙霞:《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是一堂充满生活气息与情感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以家乡实景视频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乡土的距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家乡山水特色,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美、感受美,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课堂中,教师适时融入生态保护知识,结合学生分享的家乡山水故事,将爱乡之情升华为环保行动意识,实现了情感目标与德育目标的有机统一。在课堂互动环节,各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关注了个体差异;案例选择上,也充分结合了江阴近年生态变化,深化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 。

徐敏:在二下《坚持才会有收获》教学中,陈老师设计了“坚持挑战卡”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技能目标,通过打卡记录成长,体会坚持的力量。小组分享环节形式多样:“技能小组”用视频、图片对比展示进步;“互助成长组”通过情境小品分享克服困难的过程;“数据统计组”用班级完成率数据证明坚持的效果;“榜样故事组”讲述名人及同伴的坚持故事。各小组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坚持才会有收获”的价值观。最后,陈老师颁发奖状肯定学生的实践成果,并课外延伸至“家庭21天挑战计划”和“学生作品集”活动,鼓励持续行动。整个活动在大主题情境下,以问题驱动分组探究,让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培养坚持的意志品质,有效促进价值观的形成。

王怡蕾:《生命最宝贵》教学目标清晰,围绕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宝贵”展开。教学形式丰富,借助课前游戏激发兴趣,分组汇报让学生自主探究分享,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利于理解。不过,课堂可增加更多真实案例或视频,增强情感冲击;小组汇报后可安排更深入讨论,提升思维深度,促进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尹桂花:本课以“变废为宝”为主题,通过项目化学习构建环保教育体系。张老师以驱动问题引领,借助数据调查、讨论、展示等多元活动,引导学生从认知走向实践。教学亮点显著:用数学统计揭示垃圾问题;废旧物改造,培养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借助环保先锋案例激发责任意识。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小组汇报与作品展示有效提升了学生合作与表达能力。

精准把脉  赋能研途

      为提升课题研究质量、把准实践方向,本次活动特邀江阴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李惠兴亲临指导,为工作室在研课题结题工作“把脉开方”。

       李秘书长强调结题报告需系统梳理三类核心材料:工作性材料、活动性材料及成果性材料,并建议分类汇编成册,确保成果“可追溯、可辐射”。他提出报告撰写需遵循“三规范”——格式上标题层级清晰、语言客观凝练;结构上按“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目标内容—过程措施—成果成效—创新点”逻辑闭环展开;证据上以案例、量表、视频等实证支撑观点,强化说服力。针对成果提炼,李秘书长指出需从“六大主题项目设计”“五环进阶实施路径”等实践中提炼方法论,融入论文与案例,形成“可复制”的校本经验,并建议利用二维码整合动态资源(如课堂视频、互动课件),让报告“立体化”。

      专家的深度把脉,让我们明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跃升路径。这场指导不仅是结题攻坚的“及时雨”,更为工作室未来研究方向注入了强劲动能。

聚力同行  研思致远

    在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的研修之路上,“小组共研”始终是团队成长的引擎。各课题小组根据李惠兴秘书长的指导,聚焦德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凝聚智慧,在行动探索中淬炼成果,共同书写了一幅“聚力同行,研思致远”的育人画卷。

       每一次研修都是思维的破茧,每一次实践都是育人的深耕。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将继续以课题为帆,以课堂为舟,在专家引领与团队协作中,探索德育创新的星辰大海,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