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第十三次主题研修活动:深研课题 赋能成长 2025-08-24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第十三次主题研修活动(一)

       夏日的尾声悄然临近,为了更好地迎接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学期,提升课题钻研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分课题组进行第十三次主题研修活动。《小学班级管理中微创意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在8月25日齐聚云端开展了课题研讨活动。


01 头脑风暴

       经过一个暑假的阅读、积累与思考,全体组员结合自己的学科、班级实际,将设计好的适合自己班级、便于在开学后实施的微方案进行了线上分享。刘金花老师分享的微方案是以项目组形式落实培训午餐管理。

王银珠老师分享的是关于课间十分钟提升学生幸福感的课间游戏设计微方案。

耿佳秀老师从确保班级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分享了班级三层管理的微方案。

孙琼老师的微方案从班级管理角度提出了“座位盲盒”“神秘信使”“班级才艺展示”等设想。

姚忆铃老师的微方案指向于低年级学生课间的学习、卫生、纪律习惯的培养。

李列娟老师的微方案呈现了在班级部门的设立、班级惩戒“自助餐”、班级“奖励榜”方面的思考。

       每位小组成员思考的角度虽不同,但每个微方案都闪烁着思维的火花,令人充满期待!


02科研探讨

      全体组员结合自己暑假搜集的资料分享了最具创意的班级管理妙招:有关于班干部选拔的小妙招;有活用奖励的小妙招;有帮助学生获得积分体验成就感的小妙招;有角色体验式管理、秘密好友、班级心愿墙这样的班级管理小妙招等等。这些金点子既能开阔我们的眼界,也能帮助我们拓宽班级管理“好路子”。

03切磋解疑

      成员们各抒己见,针对每个微方案提出了建议或修改措施,方便伙伴们完善。此外课题组成员还针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困惑进行了交流,明确了课题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04展望未来

       课题主持人刘金花老师进行了活动总结及新学期工作部署:“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我们在开学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为新学期的班级管理做好谋划,才能沉着地应对新学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课题组成员们围绕本组核心议题,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对本课题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确保研究工作能够持续、高效地推进。我们看到:课题组成员在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显著提升;我们相信:在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工作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 第十三次主题研修活动(二)

教海引源,研途筑梦。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组成员于8月29日齐聚云端,以课题引领教研航向,开展了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

智慧碰撞 共筑基石

活动开始,每位伙伴回顾了课题的研究,分享了自己在项目化课堂研究中的宝贵经验。课题组成员不仅阐述了项目化设计的基本板块,还以王怡蕾老师的教学设计为重点进行学习和研讨,并针对其他成员的设计提出了细致的修改建议。

展望未来 脚踏实地

在实践计划的讨论环节,课题组成员们纷纷交流了自己对项目化课程的认识和进行课堂实践的设想。其中,沈秋亚老师和张茹嘉老师还分享了在不同培训中学习到的项目化知识。

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接下来的课题活动中,应集合课题组力量共同研讨项目化课程的课堂实施,力求精益求精。每一个课程的每一个板块都要先根据课程与项目化教学的目标要求,深入研讨,再进行实施探究,最后反思修改,确保每一个项目化课程的踏实落地。


携手前行 共创辉煌

课题组成员共同回顾了课题申报的初衷与计划,再次解读并细列了预期的课题成果,分享了自己的整体规划与实施路径。


审思过往 畅想未来

本次活动,课题组成员们收获满满

王怡蕾:在“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的推进,积极探索了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充分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五育并举的理念巧妙无痕地融入课堂教学,更能体现项目化学习的向心力。同时,项目化活动也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提升哲学素养,情绪管理力,统筹设计力,使得项目更具备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寇仙霞:项目化课题的课型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种课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徐敏:项目化教学,是构建“素养-养成”式的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综合性的实践性课程,注重在真实情景中探讨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真实情境的引入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尹桂花:项目化课题的课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次线上研讨,课题组成员对于项目化课堂实践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明晰了后期的课题研究方向。


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 第十三次主题研修活动(三)

为落实和推动课题研究工作,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家校沟通的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于8月26日齐聚云端开展了“研. 论 .思. 行”课题组活动。


环节一:“研”之有物

朱文雅和张茜蔚老师分享了她们课题研究中的阶段性物化成果。朱文雅老师将妈妈课堂课程集中《自理孝亲青春教育系列课程》分为两个重要的的板块:自理和孝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互动交流三种形式让青少年亲身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张茜蔚老师则针对网群管理中的“收集表”功能,撰写了《关于家校微信群中“收集表”功能的使用说明书》。该说明书从使用前的准备、操作流程、操作注意事项三个方面,详细指导家长如何在家校微信群中运用收集表功能,确保家校沟通工作的顺利进行。


环节二:“论”而知新

课题主持人黄丽娟老师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对两位老师的分享进行了补充与解读:

1、切合实际:两位老师的分享都紧密结合了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2、课程定位:朱文雅老师的《自理孝亲青春教育系列课程》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既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又强调了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3、深究理论:两位老师的研究都深入探究了相关理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


环节三:“思”中共进

         课题组成员畅所欲言,提出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及后续课题开展的想法。

高晓涵老师:“如何跳脱出常规的线上家长会,更好地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到网络家长会?”

陆敏芝老师:“家长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与接受有差异,网群管理规则制定与执行有难度,怎么突破?”

陆静老师指出:课题的开展必须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引,掌握其核心理念,才能区别于传统的家校沟通,才能实现课题的价值。同时在课程的实施中要收集家长的反馈与评价,完善课程。


环节四:未来展望

工作室主持人顾海英对课题组活动进行了总结,课题主持人黄丽娟部署课题组下阶段工作。在未来的研究中,课题组将继续深入探讨和实践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融合与互补。课题组成员将进一步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于积极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以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和实践应用。

本次活动,课题组成员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家校沟通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构建理论框架、调研现状、设计创新方案、实施实践与评估反馈等一系列工作,我们不仅提升了家校沟通的质量与效率,还促进了家校之间的和谐与合作。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更多符合时代要求、满足家长与学生需求的家校沟通新模式、新方法,为构建更加积极、和谐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

朱文雅:此次研讨会犹如一盏明灯,为我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不足,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我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并围绕积极心理学开展课程系列课程的研究,相信未来的课题研究之路我们会越走越顺。


高晓涵:常言道:“独行快,众行远!”此次课题研讨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谛。通过深入的交流,我更加明确了课题的站位需精准无误,我们的研究必须立足于积极心理学。同时,在研讨过程中,伙伴们还主动分享了各自在课题上的研究进度以及自己所遇到的困惑。这些真诚的交流,不仅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更为我们下阶段的研究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陆敏芝:本次研修活动我收获颇丰,不仅深化了对课题的理解,还提升了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家校双方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茜蔚:在研讨活动中,我们更明确了家校沟通的目标应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要关注如何建立积极、互信的关系,激发家长和学生的内在潜能。研讨中,我们探讨了多种创新沟通方式,例如通过心理疏导与情感连接增强家长的参与感,以及利用积极反馈推动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这些方法不仅对促进家校合作大有裨益,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