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读后感 2025-08-2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读后感

《你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写不好论文》拿起这本书重读,每次读都会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作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论文的奥秘与门道,助推我这个论文小白对论文写作有了进一步了解,帮助我叩开论文写作的大门,虽然还在门外观望,但是很庆幸自己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全书总共分五个章节,分别是:写作意识篇、问题意识篇、师生互动篇、文献使用篇、写作流程篇,本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文献使用篇读后感。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文科不做实验,所以文献的研究非常重要。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论文写作中文献使用的必要性。

论文与文献的关系

作者指出:在确定论文的大致方向后,就需要大量地收集资料并且进行专业阅读,然后逐步在所研究的领域缩小选题范围,直至最终找到一个问题,进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写作。很多人觉得社会科学都是凭空想象的,其实不然,论文需要论证,需要证明观点的科学性,需要大量的论据,前期文献没有研究透彻,论据就不充分,论据就不充分,论证就不充分,论证不充分,文章写得就不太会充分,因此文献关乎论文质量。

其次,通过文献可以判断论文的选题是否合适,现在学科范围很广泛,如果我们突兀地选择一个选题,但是有关这个选题的文献几乎没有,或者比较少,。文献太少说明这个领域并不太活跃或者不值得研究,抑或是研究起来太难,那我们就要判断自己是否会成为开创先河和人。

最后参考文献能带来问题,论文是解决问题的文体,需要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这个问题从哪来?不是从想象中来,而是从阅读文献和对实际问题的观察中来。有时候我们可以从实际生活中观察能得出来的仍然是感性认识,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能够上升到理论思考。因此,问题意识来源于文献。

如何筛选文献

1.先看期刊,核心期刊的文献一定要比普刊文献更有阅读价值。

2.再看作者,某学报发表了一篇署名北京大学的作品,这个作品质量会如何?

3.注意时间,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5年前的论文有时候都会过时。

4.注意研究方法,挑选与自己研究方法最接近的,有助于迅速进入主题。

经过以上四步筛选出的文献,一定是有价值的文献,在平时的写作过程和写作策略,要加大对文献的重视程度,文献就是巨人们的劳动成果,这些成功都是巨人多年来积累的经验,理论,实践的总和,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思考问题,别自己钻牛角尖,所以一定要多看文献,看核心、权威的文献、期刊,看名校、名专家的文献,看最新成果的文献和期刊。

写论文要看些什么书,以及怎么看

想要写出东西需要具备以下两点:1.坚实的学科基础,2.所要研究领域的专著和论文。打实学科基础通过阅读教科书就可以解决,看完之后能捋清楚学科脉络和体系,研究专著和论文可以知道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而帮助你提供问题意识(论文的核心)和研究思路,只有在具备12的基础上,才算具备了论文写作的基础。

想要完成一篇论文,前提需要有大量文献积累,这些文献不仅包括教科书类的基础知识,还包括所研究领域的专著和论文。不仅要有知识的广度,更要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的深度,形成知识体系。通过教科书掌握专业知识,基础知识,通过专著发现问题意识建构学科体系,强化深度思考。

有时候感觉很用功,态度很端正,但就是写不出像样的论文,究其原因本篇文章也给出了答案,很多时候我们的用功不够深入,只看基础类教材,不看或很少看专业性文章,不思考、不动脑,只捡最轻巧的活干,这不叫用功,只不顾是披着用功外套的懒惰人

真正的用功是学会思考,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只有不断思考、反思自己的认知,才能打破我们对事物、知识、经验的偏见和误解,我们才能够更理性的看待周围的事物,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哪吒2》中申公豹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成见,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阻挡了我们对真像的认知,当我们带着成见去看待事物时,认知就会变得狭隘,希望我们不要被局部真像迷惑,能够探寻事物的真理。

论文一篇,读书十年

作者告诫读者,未来想写出一篇论文,就必须耐得住性子去读书,学术研究往往是这样一个曲线,坚持住就爬的上坡,坚持不住就真的一马平川了,要学会积累,可着一只羊薅羊毛才是积累,而不是从一只羊身上只薅一根毛,薅一万只羊,这不叫积累,当然不是说刚刚入门就决定这辈子要研究什么,而要在未来的几年内尽快确认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要急于求成,学识和经验是一步步积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但是不急于求成不等于躺平,要耐得住性子去读书,写作,不要只做一些简单的事,要适当的挑战自己,做难事,远离舒适圈,才是提升自己的最佳途径,而且一定要尽快选准一个领域一个方向,然后在这个领域深耕,不要到处打孔,到头来一无所获,要在自己选好的领域不断地深耕,深挖。

不以写作为目的的看出都是扯犊子

作者是一位大学教授,有很多学生找到作者说,老师,我今年读了可多得书,作者问他,然后呢?你能告诉我你读了哪些书吗?有很多学生甚至都不想不起来自己读了哪些书。作者继续问:你能告诉我这些书都写了哪些内容吗?主要观点是什么,它的体系是什么?思路是什么?;理论依据是什么?给了你什么启发?这些书的优点在哪?不足又在哪?

为了能够写出论文,一定要进行有目的的读书,作者指出只有以特定的写作目标作为目的,才能实现有效率、高留存率的阅读。原因如下:1.围绕特定写作目的会让你有选择地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在书海瞎转悠;2.围绕特定写作目的的阅读会将被动阅读转换为主动阅读,你会主动寻找对写作有用的信息和观点;3.围绕特定写作目的的阅读必将书的内容嚼碎咽下去并消化,杜绝了囫囵吞枣的可能;4.围绕特定写作目的的阅读会让你将特定主题的文献全串起来,而不是分散地单篇阅读,这样不利于形成整体性思维。

任何时候不要炫耀自己看了多少书,看书有很多种形式:有风轻云淡的看书,有闲云野鹤地看书,也有装模作样的看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对自己学生负责,要对社会负责,看书就不能仅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重要的是作为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要学会有目的的看书,必须能写作,能输出。

你脑子里的才是知识,电脑里的不算

大家都有这样一种习惯吧,看到自己喜欢的物品都喜欢先囤起来,看到喜欢的文章和书都先收藏起来,想着以后再翻看。这种松鼠一样囤资料的现象很常见,不得不承认,囤资料其实就是偷懒。作者介绍,一份资料看起来会很辛苦,尤其是理论性强或生词多的资料,从早到晚也许只读了四五页,但是囤资料很轻松,一会电脑桌面就铺上了满满一层下载的文献。但是这些资料我们真的会用心看吗?

正常程序应该是下载几篇代表性资料,比如说知网上被引用最多的,然后赶紧读,要对这个问题有大致的了解,阅读完吸收后,再有的放矢地继续囤资料。不要把功夫都放在囤资料上,看着满满一屏的资料洋洋得意,很有成就感,其实这没什么用,只是心里安慰,自己不静下心认认真真的读,认认真真的记笔记,所有这些资料就跟没下载一样,所以一定要把囤的资料转换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转换成自己的写作素材,这些资料才真正属于自己。

资料分类存储指南

开始写论文的同时,有一个干净整洁的文件存储习惯,直接会让未来的写作事半功倍。

1. 建立一个文件夹,不要放在桌面,可以保存在其他硬盘,然后再建一个快捷方式。。

2. 下载阅读过的资料统一放到建好的文件夹里,阅读完后一定要给它改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名。

3. 找齐资料开始写论文,新建的word文档起名为开始写,每当对之前写过的东西大动干戈时另存为一个新文档开始写0811”开始写0814”,不段的保存历史版本,因为有时候会觉得还是上一版更好。

本篇文章作者介绍了文档存储技巧,对如何高效利用电脑写作进行了指导,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通过文献使用篇的阅读使我明白一个事实,写论文需要看文献,对于文献的精耕细作,不能像看小说那样,否则到需要的时候我们反而提取不出有用的信息。学习有方法,阅读有技巧,写作能力是一种输出能力,没有足够的输入就没办法输出,只有量的积累够了,才能在量的基础上进行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长期坚持。

推荐理由:写论文是一线体育老师的难点与痛点,该文的几点方法供大家学习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