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论文】以“文本情境”展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倪永峰) 2025-09-0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文本情境”展开初中语文教学实践

南菁实验  倪永峰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过程中,应当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获得发展。而将教学文本作为基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与对学生实际学情的深度把控进行“文本情境”的多元化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情境”;创设策略;实践探索

引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以下就从“把握学情,统整问题建构文本情境”“解读语篇,品读细节感悟文本情境”“立足角色,组织演绎再现文本情境”“融合生活,拓展应用体验文本情境”以及“强化阅读,随文练笔升华文本情境”五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把握学情,统整问题建构文本情境

教师立足学生实际学情,通过“问题统整”建构文本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文本中心产生直观体会,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在对文本意蕴的解读中,实现对文本意义的自我构建,获得学科素养的稳步提升。

以《背影》为例。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可通过日常与学生的交流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识别学生的兴趣点,分析他们可能与该篇文章会产生的“情感共鸣点”,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文本情境与学生实际学情相契合。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系列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以实现对文本情境的高效构建。针对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可立足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主题“父子情深”,并设计以下问题(如表一)。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也让他们在深入挖掘文本情感线索的同时,主动构建起文本的情境框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文本理解能力。

表一 《背影》文本情境问题设计

问题内容

设计意图

文章标题为《背影》,作者在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

引导学生初步梳理文章内容,为后续深入分析文本情感奠定基础。

每次提到“背影”时,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深入文本,体会作者在不同情境下对父亲背影的不同感受,理解作者情感变化。

你认为文中哪一次“背影”的描写最为感人?为什么?

达个人观点,通过分享交流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文章中除了“背影”外,还有哪些细节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从多角度挖掘文本中的情感线索,理解父子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解读语篇,品读细节感悟文本情境

读书,讲究从“字里行间”将“字”读出来,将“情感”体验出来[1]。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文本情境”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就可以以“读”这一最基本方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对文本的细节品读中领会“情绪”,感悟“情感”,总结“要义”。

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文章,了解该篇文章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以及基本情节,通过向学生布置总结文章大意的任务,让其建立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文章中“刘姥姥与王熙凤对话的片段”,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互动等方式,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进行“细节品读”,完成“解读任务表”(如表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美感体悟,也让其学科思维在细节品读中获得了发展与提升。

表二 《刘姥姥进大观园》细节品读与分析

人物语言的品读与分析

选取片段

语言特点分析

人物性格感悟

刘姥姥与王熙凤对话

刘姥姥

 

刘姥姥

 

刘姥姥

 

刘姥姥

 

动作描写

寻找细节

动作意图

情感体会

刘姥姥

 

 

王熙凤

 

 

环境描写

描绘场景

环境特点

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大观园的繁华与奢华

 

 

刘姥姥的捡漏生活

 

 

 

三、立足角色,组织演绎再现文本情境

作者在进行文本创作时往往渗透着自身独特的“情感意蕴”,而这一“情感意蕴”往往是人物内心或故事核心的真实体现[2]。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文本情境”展开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进入到文本当中,换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化身角色”。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演绎活动的方式,让他们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实现感悟,在积极地互动中实现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切实发展。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在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演绎活动。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对其进行表演小组划分,并进行角色分配。后续,教师可让学生立足演绎小组对不同角色(皇帝、两个骗子、大臣、群众、小孩)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基于文本内容进行剧本创作。其次,每一小组学生根据剧本进行演绎排练。在此阶段,教师应深入学生当中,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其深入理解角色特点和表达方式。最后,教师再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演绎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皇帝的新装》这一文本情境,也让学生在合作演绎中他提高了沟通能力,获得了综合发展。

四、融合生活,拓展应用体验文本情境

知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且选入教材当中的诸多文学作品都有着大量现实生活印记。尤其是作者在表达特定情感时,往往会在文章中创设一些重复的内容[3]。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文本情境”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文本所构建的特定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际情况”或“熟悉内容”与问你中所描述的语句进行“无缝对接”。

以《敬业与乐业》为例。在正式教学该篇文章之前,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任务一:搜集有关“敬业”“乐业”的伟人事例;任务二:思考自己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所遇到的“敬业”“乐业”的真实故事。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任务成果汇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自己对“敬业”“乐业”的理解与感悟,感知敬业、乐业精神的重要性。而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该篇文章的知识要点之后,教师则可以为学生布置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敬业、乐业精神,实现教学延伸。

五、强化阅读,随文练笔升华文本情境

随着“语用”理念的不断加深,随文练笔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的重要方式。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和思维灵感,还能够促使学生在模仿与创新中,深化对文本情境的理解与感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运用“文本情境”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并立足学生的深入阅读,组织其展开随文练笔活动。

以《安塞腰鼓》为例。首先,教师可向学生呈现该篇文章的经典片段(如图一),通过让学生找出所选片段中的修辞使用以及句式特点,引导学生领悟仿写要点,奠定仿写基础。后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仿写任务,即“深入阅读《安塞腰鼓》,寻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练习。”待学生完成仿写任务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相互评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中体验到文本语言的精妙,也让其通过趣味的仿写练笔,实现了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有效锻炼。

 

(图一)

总而言之,教材是教师展开教学实践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素养的载体资源。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应以对文本深厚独到的解读为基础,设计出深入浅出、以生为本的语文课程。如此一来,才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体会、领悟,促使学生实现与文本情境之间的互动交流,从根本上实现核心素养的切实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 精巧的情境设计为语文课堂添彩 [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 16 (10): 149.

[2]陈娟. 随文练笔,别在文本情境之外纠缠 [J]. 小学教学参考, 2018, (01): 47.

[3]冯晓一. 创设文本“情境” 引导语言表达 [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7, (17):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