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威 《国学十讲》读后感 2025-09-0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洞启人性的情感教育

——读《国学十讲》有感

姓名:黄佳威  单位:江阴市璜土中学

《国学十讲》作为国学的经典教材 把培养懂得感恩、懂得尊重人、懂得关心人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诉求。这对当前中学教育有着有益的启发,作为国学教育的宝贵特色它以五千年的民族生存经验为后盾,以生活为依托,以爱心为主线,以躬行实践为标的,非常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洞启人性的情感教育。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学校的《弟子规》的常规教育,每次跑操时嘹亮的口号声以及国旗下每位学生的《弟子规》故事分享,毫无疑问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国学教育,蕴含着我校对每位学生的良苦用心。学习《弟子规》,就是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也就是说要与时俱进,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弟子规中反复阐释的 入则孝、 出则悌”,其实反映了当今社会急需感恩教育。如今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里得到过多关爱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不考虑家里的困难。很多学生明明知道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而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 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

感恩缺失背后隐藏的是教育问题。 首先,缘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国大多数父母习惯于包办孩子应为长辈所负的责任 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孩子。 其次父母教育这一环脱节后, 中小学教育甚至大学教育也没能及时跟上。 在服务于学科教学并且以分数为本位的背景下很多教育工作者无暇顾及孩子感恩品质的培养。怎样才算感谢父母、感谢国家和感谢社会我们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操作策略这使情感教育上的漏洞更大。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是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体验, 是人性高贵之所在。通过感恩心理, 我们可以从自我中心主义的牢狱中解放出来主动无私地帮助别人进而产生恩恩相报的连锁反应。感恩是一个人情感品质健全的表现不懂得感恩就永远摆脱不了小我的孤寂、紧张、焦虑和冲突, 就永远不会拥有价值感永远游离于宇宙、人生这个大系统之外因此不懂得感恩是做人最大的失败。 现代社会之所以有很多人不断求知却不能获得求知的喜悦在顺境中不能感到幸福与人交往却难以融洽甚至出现负情绪的反应焦虑、孤独、自卑、厌学、仇视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会受恩而不会感恩。 因此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他们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是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

由此看来,感恩教育必须结合家庭生活实践。因为情感教育主要是实践问题, 是感性大于理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广泛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家长开放周”、“家长课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情感感受,强化爱父母、爱家庭的意识。感恩教育实践的主要舞台不仅仅在学校, 更在家庭和社会。因此,要把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还给孩子,并给学生以具体细节的诱导,这是当前学校情感教育的重要任务。如用看似琐碎的小事,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 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给父母写一封信、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只有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才能在其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其次,教育的服务对象只有首先指向父母,才是最为切实可行。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是最原始的、本能的情感,如果这种感情被唤醒,那么以后就会把这种感情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直至整个社会。 因此,作为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呼唤爱,贯彻亲情教育。让孩子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恩决不仅仅是培养一种家庭的美德更是培养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人格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