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南菁实验 倪永峰
文本解读:《中国石拱桥》是桥梁专家茅以昇撰写的说明文,1962年3月4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第五版 。文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典型案例,系统论述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分布广泛的特征。赵州桥建成于公元605年,全长50.82米,首创单拱肩加小拱结构,历经1300余年保存完整;卢沟桥由11个半圆形石拱构成联拱结构,桥长265米,柱头石刻狮子造型多样。文章通过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科技成就源于劳动人民智慧、建筑设计传统及石料资源丰富性。文中提及1961年建成的长虹大桥单拱长度达112.5米,反映现代石拱桥技术的发展。该文后被收录于中学语文教材,成为科普说明文典范。
创意设计:通过真实情境,带领学生感受古代石拱桥之美,通过调查,对说明文语言进行理解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周末,我们七(4)中队开展了“探寻家乡桥梁文化,争做时代美好少年”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考察了江阴最具代表性的石拱桥——万安桥。站在万安桥前,《中国石拱桥》中介绍的那些桥就浮现在了我们面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石拱桥。
活动一:连一连知特征
老师这里有几张石拱桥的图片,请大家给这些图片连连线,看看对应的是哪座桥?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卢沟桥 江东桥 长虹大桥 赵州桥 双曲拱桥
小结:只有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让这些书本上的石拱桥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追问:在围绕中国石拱桥特征说明的语句中,你最欣赏哪一句?说说欣赏的理由。
预设: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1962年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列数字)(副词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打比方)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引用)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作比较)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摹状貌)
小结:学习恰当的说明方法,运用恰当的副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会使得我们的说明对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追问:通过大家的交流,不管是赵州桥还是卢沟桥,给老师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特点就是“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文章的开头不知道大家发现有一句话就已经提到了中国石拱桥的共性特点呢?
预设: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小结:因此,我们发现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
活动二:写一写来展示
我们中队考察完万安桥之后,如果要为外来游客介绍万安桥,我们应该怎么写?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整理自己的考察表格,为夏港万安桥写一段说明文,并进行展示。
要求:(1)运用至少一种说明方法(2)运用“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3)体现一种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或者生动性。
活动三:评一评知不足
请大家在这位同学论述的过程中,根据评价量表从四个方面打一下分数,并说明理由。
说明方法 |
☆☆☆ |
☆☆ |
☆ |
说明顺序 |
☆☆☆ |
☆☆ |
☆ |
准确性 |
☆☆☆ |
☆☆ |
☆ |
生动性 |
☆☆☆ |
☆☆ |
☆ |
课堂小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石拱桥作为建筑艺术的杰作,就如一首优美的旋律。茅以升先生就像是一位指挥家一样,带领我们徜徉其中。我们不仅要感受中国桥梁的美,更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挖掘其他更美的桥梁。课后,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为我们家乡的骄傲——江阴大桥写一篇说明小短文,向外来宾客介绍这座雄伟的桥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