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论文撰写之于高中思政教师 2025-09-02
网站类目:工作室概况

教学设计与论文撰写,既是思政教师深化课堂改革、凝练育人成果的“双翼引擎”,也是我们直面新课程挑战时的共性难点。如何依托核心素养设计有魂、有境、有思的思政课堂?怎样将教学实践转化为具学理深度、推广价值的研究论文?面对这两大关乎专业高度的“攀登之问”,今天两位专家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相信通过专家们的智慧分享与理论引领,能够为老师们厘清设计逻辑、贯通写作路径,在知行并进的征途上共绘专业成长的馥郁画卷!上午的活动由工作室成员陈文娟老师主持,下午的活动由工作室成员刘海老师主持。

讲座一:杨维风

8月15日上午,我们聆听了南京十三中原校长杨维风教授的精彩报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杨教授从几个优质课的教学设计入手,对其展开细致分析,指出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设计中,牢牢记住“基于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指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四个重要维度,方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优化案例,采用情景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在课堂的操作环节,要以遵循“生活、生态、生成”原则,以生活为基础:话题从生活中引入,问题从生活中产生;平等、民主是交流的前提: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独立人格的人;学主教从,以学定教:任何精彩的生成都离不开精心的预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教授精彩的讲座深深地吸引着老师们,大家全程认真聆听,细致记录,频频拍照,意犹未尽。老师们认识到:思政课堂的“活水”正在从三方面奔涌而来:其一,教学理念的活水。“感受→感动→感悟”机制破解了素养落地的密码,让政治认同从概念灌输升华为情感浸润与理性升华的交响;其二,设计方法的活水。议题情境化、任务思维化、活动课程化的操作链,为构建“有魂有境”的课堂提供了可复用的脚手架;其三,教师成长的活水。当课堂成为研究的田野,教学痛点即是论文选题的矿脉——用设计的匠心浇灌课堂,用写作的锐度反哺教学,方能真正实现教研共生的专业觉醒。这场讲座不仅是知识的补给站,更是催生课堂变革的源头动能。


讲座二:徐伯钧

下午,江苏省师干训中心副主任徐伯钧教授给我们带来了题为《专业表达的逻辑规范》的专题讲座。徐教授围绕“论文写作”这一话题,从选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文章结构、正文撰写等多个角度结合翔实的实例为老师们展开详细的指导。文章题目要话题聚焦,大小适度;摘要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能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和内容,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谋篇布局要纲目完整,纲举目张;引言要表达规范,符合简洁性、逻辑性和客观性等。

讲座摒弃浮泛理论,直击教师写作痛点。“论文不是教学的装饰品,而是实践的结晶器。”徐教授结语中的这一理念,为思政教师架起教研相长的桥梁。这场剥茧抽丝式的写作指导,没有提供速成模板,却指明了在教学设计中埋藏研究基因、在学术规范中升华教育智慧的专业路径。一、在教学实践中埋藏研究伏笔,在点滴中储备质性素材;二、用学术规范淬炼实践经验,佐证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三、以双重视角重构专业身份,教师需既是课堂的耕耘者,又是田野的研究者,让教学实践与论文写作框架在同块土壤里共生。

这场讲座最终浇筑的,是一座连接“教学实践”与“学术表达”的理性之桥——它不提供捷径,却赋予教师开凿自身专业矿脉的镐与灯。


主持人点评: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两位重量级专家,为我们带来了两场高屋建瓴、内容翔实、极具启发性的专题讲座。此刻,在今天的讲座即将结束之际,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学员,对两位专家的倾囊相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杨维风教授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为题,为我们深刻剖析了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杨教授通过精妙的案例分析,清晰勾勒出优质思政课教学的四大支柱:基于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指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这不仅是方向,更是行动的纲领。他进一步提出课堂操作中“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坚持学主教从以学定教” 的“三生”原则,为我们革新思政课堂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方法论指导。杨教授的讲座,核心在于引导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育人,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融入教学设计的灵魂和课堂实践的脉搏之中。

徐伯钧教授则聚焦《专业表达的逻辑规范》,为我们揭开了高质量教育科研论文写作的“密码”。徐教授从选题的精准聚焦,到摘要的凝练独立、关键词的精准提炼,再到引言的精当规范、正文结构的纲举目张,结合丰富实例,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专业指导。这些深刻体现了学术表达的严谨性、逻辑性与传播效率,是教育工作者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实现专业成长与价值传播的必经之路和必备能力。

总而言之,今天的两位专家,一位为我们点亮了“如何教得好”的明灯,聚焦课堂实践与育人实效;另一位则指明了“如何写得好”的路径,关注专业表达与思想传播。它们看似领域不同,实则殊途同归,共同指向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使命——提升专业素养,深化育人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学员感悟一:

徐教授的《专业表达的逻辑规范》讲座,如一场及时雨,精准滴灌于广大教师学术成长的“痛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陷于“有实践却难成文、有观点却失章法”的困境,徐主任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指导经验,从专业表达的常见类别、学术论文的逻辑规范、专业表达的促进作用等三个核心维度,通过详实的案例和系统的分析梳理,让我们解锁了表达的密码,廓清了迷雾,明了了精进的路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教授以三种不同类型的专业表达为例,细致辨析了实践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与形式,对于提升论文表达的精准性与专业性有很大帮助。

徐教授不仅传授了论文写作的“术”,更揭示了教师发展的“道”——要“过有道德、高品味的职业生活”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旨归。

作为教师研究者,我们肩负“实践创新”与“理论贡献”的双重使命,唯有将严谨的逻辑规范内化为写作本能,方能产出经得起推敲的学术成果,让思想在规范中绽放力量。这场讲座赋予我们的,是一把打开学术之门的金钥匙,更是一份对学术初心的坚守。

学员感悟二:

今日的两场专题讲座如双璧交辉,为我们在“教学设计优化”与“论文写作突破”两大维度注入了系统化的理论指引与实践智慧。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揭示了思政教师从“经验型实践者”向“反思型研究者”跃迁的进阶路径。杨维风校长《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讲座,以课例为解剖样本,重构了素养导向课堂的设计逻辑:“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辩证统一的设计内核,这种辩证思维彻底跳出了“为活动而活动”的浅表化陷阱。“议题—情境—任务—思维”四维操作链,在教师的细致设计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完成核心素养的落实。另外杨校长提出的“感受→感动→感悟”的素养生长机制让我深深共鸣,在教学中以情感共鸣为催化剂、思维进阶为骨架、价值内化为归宿,才能使素养落地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入行”的育人闭环。

徐伯钧教授的《专业表达的逻辑规范》则帮助我们破解了教师“有实践难写作”的困局。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选题,即“真问题”挖掘策略“真问题”的本质是在经验土壤中培育学术植株。它要求我们以研究者的冷峻凝视教学困境,又以实践者的温度守护问题本源。今后当再遇课堂挫败,我将视其为论文矿脉的露头——因为真正的学术生长,永远始于那些让学生皱眉、令教师失眠的“真问题”裂痕。

正如杨校长所言:“没有思想深度的课堂是灵魂的空壳”,而徐教授则证明:“缺乏规范表达的思想终将湮没于经验洪流”。二者的交融,正是思政教师突破“教书匠”窠臼,走向“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今日所学,既授我们以“精研课堂”的匠心之器,亦赋我们以“凝练思想”的传世之笔。唯有在教学设计中植入研究的基因,在论文写作中灌注实践的体温,方能在核心素养的时代浪潮中,成就思政教育人的专业尊严与学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