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推动思政育人方式的变革 2025-09-02
网站类目:工作室概况

教科研论文写作与思政育人方式变革,既是教育工作者提升学术水平、创新育人模式的“关键利器”,也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教科研论文的高效写作,提升论文质量与产出效率?怎样利用AI赋能推动思政育人方式的变革,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思政课堂?面对这两大关乎教育发展的“时代之问”,今天两位专家和资深的同伴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和分享,相信通过他们的经验分享与前沿洞察,能够为老师们明晰技术应用逻辑、打通创新实践路径,在科技与教育融合的征程上共绘教育事业发展的绚丽画卷。


讲座一:李文烨

8月17日上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李文烨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高效辅助教科研论文写作的路径与案例》的专题讲座。李博士以AI技术的三大核心能力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如何成为教科研的“高效伙伴”:自然语言处理实现“人机对话”自由,让代码生成、文本转化等工作无需专业门槛;大规模预训练技术赋予AI“博览群书”的知识储备,能精准匹配学术需求;思考链技术则让AI具备“分步推理”能力,可协助拆解复杂研究问题。

针对一线教师的痛点,李博士提出AI赋能教科研的四大变革:信息检索更快速,核心文献一键获取;思路梳理更便捷,碎片化想法可即时转化为结构化框架;图形呈现更高效,研究模型图、数据可视化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即可生成;文字生成更精准,学术化表达、摘要撰写等任务可快速完成。他特别强调,AI的本质是“认知代理”——分担繁琐工作,放大教师创造力,而非替代人类思考。

在实践层面,李博士详解了与AI高质量对话的“拆解——情境——目的——身份——框架——迭代”六原则:将大任务拆解为小步骤,明确问题背景与输出目标,指定AI角色(如“资深教研员”),提供参考框架并持续优化提问。现场案例展示了如何用AI将“课堂沉默”等实践问题转化为学术选题,如何基于理论设计干预策略,让老师们直观感受到AI从“工具”到“伙伴”的进阶路径。

 

学员经验分享:陈文娟

上午,江苏省溧阳中学陈文娟老师带来《人工智能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和运用》专题讲座,深入解析AI与思政课融合的路径与边界。陈老师以DeepSeek等AI工具普及为切入点,提出数智化思政课发展需把握三重逻辑:

时代际遇层面,她结合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教育数字化政策,强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以及新课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空间”的导向,指出技术已成为思政教学的“新兴生产力”。

价值耦合维度,通过案例展示AI“四维赋能”:内容上生成适配学生风格的图文素材;环境上借虚拟仿真创设情境;要素上推动“数据驱动、人机协同”教学迭代;过程上靠智能平台实现作业批改与学情可视化。

风险冲突部分,她点出三大挑战:工具理性可能侵蚀价值理性,致师生过度依赖技术而消解主体性;教育理念与人际关系面临重构,教师易陷“技术崇拜”、学生或生“数字依赖”;数据伦理存隐患,需警惕隐私泄露与算法歧视。

重构路径上,陈老师建议思政教师当好“智能时代冲浪者”:明确 AI 是 “副驾驶”、自身为“领航员”;通过专题培训与校本教研提升AI素养;坚守“育人为本、技术为辅”原则;创新“人师+机师”双师模式与“人机辩论”等互动环节。

 

讲座:杨晓丽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副校长、无锡市教科院兼职政治教研员杨晓丽的《AI 赋能思政育人的方式变革》讲座,敏锐剖析了智能时代思政教育的转型路径,解答了“技术如何服务于育人初心”的核心问题。她从三大维度阐释变革内涵:

其一,资源供给革新。传统思政教学常受素材单一、更新滞后限制,AI技术通过“智能聚合+动态生成”打破壁垒。例如,知识图谱技术能将零散知识点编织成“核心概念——关联理论——现实应用”的立体网络,助力学生构建系统认知

其二,教学互动升级。思政育人关键在“价值共鸣”,AI通过多模态交互增强穿透力。例如,“人民当家作主”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还原人大代表审议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民主程序。

其三,评价体系重构。传统评价偏重“知识记忆”,AI支持的“过程性画像”让育人效果可感可知。通过分析学生在“社会调查”“公益实践”中的数字足迹,AI能生成 “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等素养的发展曲线,为教师调整策略提供依据。

杨校长提醒大家“技术是双刃剑,若忽视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可能陷入‘重效率轻价值’的误区。”她提出“三维把控”原则:内容上,教师需对AI生成案例进行政治把关;过程中,避免用“算法推荐”替代价值引导;评价时,不能将“数据指标”等同于“育人实效”。

 

主持人点评:

今天,我们荣幸迎来两位专家和一位资深同伴的精彩讲座。他们的分享兼具深度与温度,为我们指明了AI赋能思政教育的方向。在此,我代表全体学员,向专家们的倾囊相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李文烨博士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AI赋能教科研的新视野,内容扎实且操作性强。李博士从技术本质切入,揭示AI的三大核心能力——自然语言处理、大规模预训练、思考链技术如何为教科研“降本增效”:它既能快速检索文献、生成图表,又能辅助梳理思路、优化表达,让教师从繁琐事务中解脱,聚焦创造性工作。尤为可贵的是,他强调“辅助而非替代”的核心原则,提出“六步对话法”等实用策略,引导教师以“主导者”身份驾驭AI工具。通过“课堂沉默现象研究”等案例,他生动展现了从实践问题到学术选题的转化过程,让“AI+教科研”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操作的路径。

陈文娟老师的讲座勾勒出AI与高中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清晰图景,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智慧。她从时代发展视角出发,结合政策要求与课程标准,阐明AI融入思政课的必然性与可行性,让我们理解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重塑教学形态的“关键变量”。陈老师不回避技术应用中的 “暗礁”,直面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人际关系重构的风险,提出“四维赋能”与“四重重构” 策略,每一环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醒我们技术发展最终要服务于育人目标。

杨晓丽校长的讲座以“变革”为关键词,却始终锚定“育人”核心,为AI时代思政教育立起清晰坐标。她不止于技术炫技,更深入剖析“AI如何让思政课更有温度与力量”:从资源供给的“智能适配”,到教学互动的“情感共振”,再到评价体系的“素养导向”,每一环都体现对思政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尤为可贵的是,她既展现技术赋能的可能性,又划清不可逾越的边界——强调教师在内容审核、价值引领、人文关怀上的不可替代性,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敢用、会用、善用”AI的行动指南,让技术真正成为思政育人的“倍增器”。

 

学员感悟一:

今天聆听了南京大学李文烨博士的《人工智能高效辅助教科研论文写作的路径与案例》、江苏省溧阳中学陈文娟老师的《人工智能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思考和运用》的专题讲座,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赋能,探索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实施策略,为高中政治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李博士的讲座从当前AI的自然语言处理、大规模预训练和思考链技术的三大核心能力出发,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信息检索、思路梳理、图形呈现、文字生成等方面对当前教科研样态的深刻影响。AI深度赋能科研写作,需要运用“拆解-情境-目的-身份-框架-迭代”提示词原则开展高质量对话,遵循“问题-理论-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路径,为当前高中政治教育科研能力提供了技术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陈老师的讲座从数智化思政的时代发展际遇、AI对思政教学的价值耦合、思政教学运用AI的风险性、做智能时代的思政冲浪者等四个角度,阐述了人工智能在生成、赋能、冲突、重构等方面推进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推进。人工智能要在内容赋能、环境赋能、要素赋能、过程赋能等方面深度融入高中政治课程改革,并在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增强人工智能技术适应、坚持价值引领和安全适度原则、智慧创新课堂生态等提出了课程改革思路。

 

学员感悟二:李文烨博士的讲座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破解了教科研写作中的诸多困境。最让我触动的是AI作为“思维伙伴”的角色——过去面对文献综述时的茫然、选题时的纠结、框架搭建时的卡顿,都能通过高质量对话与AI协同解决。AI的价值不在于“代笔”,而在于成为“脚手架”——帮助我们梳理逻辑、补充知识、拓展视角,最终仍需教师注入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正如李博士所言,AI是“放大器”,放大的是教师本就具备的研究潜力。

陈文娟老师的讲座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智能时代思政课的新可能。“四维赋能”的案例中,AI可以精准匹配学生学习风格,让抽象的法理知识通过“人机辩论”变得生动;智能平台的即时诊断,能帮我们捕捉学情痛点。讲座中溧阳中学的实践分享尤为珍贵,从“AI赋能教学”学术沙龙到“法律与生活”情境课设计,让我看到一线教师如何在探索中平衡技术效率与教学温度。

杨晓丽校长的讲座让我对“AI+思政”有了从“工具使用”到“范式变革” 的认知跃升。杨校长的“三维把控”原则更像一剂清醒剂: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临场引导”——当学生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产生困惑时,AI能提供案例,但教师的亲身分享、情感共鸣才是解开心结的关键,价值引领绝对不可能算法化。

技术应用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如何协同”的智慧。今天的讲座教会我:变革的不是育人初心,而是抵达初心的路径。未来,我们一线老师可以从基础工具学起,先尝试用AI优化试题编制与素材搜集,再逐步探索课堂互动创新,让技术真正成为教学的“助推器”。

 

【卷语】

AI遇上思政课,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AI赋能思政育人的变革,终归是“人的变革”——既是技术应用能力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重塑。智能时代的思政教师,既要做技术的“驾驭者”,善用资源革新、互动升级、评价重构的契机;更要做育人的“守望者”,在技术狂飙中守住思政课的政治底色与人文温度。愿我们带着今日所学,以更坚定的步伐迈向专业成长的新高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