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的学讲行动课堂分析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陈程
摘要
“学讲”,顾名思义即让学生在课堂发声,走进故事、人物,体悟感受并表达。“学讲”行动以来,课堂都在引领下发生奇妙的变化,学生乐于表达,家长欣于见此,老师从主导者变成引领者,“学讲”行动取得的成效斐然。可见老师们不断加深对“学讲”的认识,是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能力的。但是,“学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行动伊始,曾提出“语文要‘学讲’化,‘学讲’要语文化。”这听起来容易,要做到却十分艰辛。因此对所有语文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有专业化的理论知识、新颖的教学设计和聪慧的教育机智,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打磨和提升,让“学讲”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以读促讲;品味语言;体悟情感;赏析风格
目 录
引言
在今年的教学活动中,我承担了《藤野先生》这一课的授课任务。我自认为对课程进行了细致的策划和巧妙的布局,旨在向在座的同行展示我最优化的教学设计,以期激发他们内心的触动和思想的冲击。反馈显示,同行们不禁感叹:“没想到《藤野先生》的教学可以如此精彩。学生们学习得如此轻松愉快,教师们传授知识的方式如此生动有趣,这让我们深受启发。”确实,我们具备洞察文本精髓的能力,能够揭示作者创意的精妙之处,并领略作者语言的精粹。针对《藤野先生》的教学,我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以重点辐射全面,以阅读推动讲解,提升教学效率
清代文人李渔曾经说过:“开卷之出,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在散文教学领域,我们通常将文章分解成多个部分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做法有时会削弱文章的整体连贯性。但在教授《藤野先生》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方法,从情感层面入手,精心构思,以整体视角,兼顾局部,将全文贯穿起来。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对保姆阿长的深厚情感。通过鲁迅在《阿长与》中的感慨:“仁慈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阿长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为何一个地位低微、名字不为人知的保姆能在鲁迅心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这是因为阿长为鲁迅带来了他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这件小事在她的生命中显得无比重要,赋予了她特殊的意义。在鲁迅的人生旅途中,诸多人物塑造了他的性格与思想,而藤野先生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位。对这位恩师,鲁迅倾注了由衷的崇敬之情:“他是我眼中和心中伟大的存在。”同学们,伟大一词你平时都用在哪些人身上?学生说:“雷锋、习近平、毛泽东、邓小平、邓稼先……”对于一位平凡的医学老师,我们如何定义他的伟大?必然是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老师,体验他的非凡魅力。屏幕上展示37节内容,同学们齐声朗读,以形成对“伟大”一词的全面理解。随后,同学们开始阅读,标记出文中展现这位老师伟大之处的语句。在深入理解文本后,集体交流环节中,同学们的展示尤为精彩,令人钦佩。
在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中,我体会到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鲁迅先生在学业上获得藤野先生的细致关照与呵护,更在于在异国他乡,作为弱国子民的鲁迅在精神上获得的慰藉。可以说,藤野先生对鲁迅的鼓舞与激励贯穿了他的一生。那份超越国界的无私关爱、真诚尊重与耐心指导,对于一个弱国学生而言,能获得如此厚爱实属难得。因此,在鲁迅的眼中与心中,藤野先生显得尤为伟大。此种阐释使得“伟大”这一词汇的含义更加深厚、其形象更为生动,学生们不再感到这一概念虚无缥缈,反倒在生动的实例中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在重新阅读37节时,情感较之初读时更加充沛、更加浓郁、更具韵味。在课程落幕之际,学生们重新翻阅了第37节内容,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显著增强,这次的阅读体验充满激情与活力,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在这一瞬间切实地扎根于心中。
这节“学讲”课,就是以“伟大”一词拎起全篇,“读”成为教学的主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以讲述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见解,并深入挖掘其内涵,这一点尤为珍贵。“学讲”教学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的乐趣中,无论遭遇何种挑战,都能积极投身其中,思维敏捷,辩论激烈,发言积极,表现出色。反思过去的教学方法,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阅读实践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来替代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得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表面,这种教学手段显然是错误的。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浅尝辄止与深度挖掘的学习成效截然不同。在本课程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和谐且充满民主精神的学习氛围,目的是点燃思考的火花、唤起创新的灵感,让学生在教室里切实地成为学习的核心,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一情景不由得使我回忆起孙双金老师讲课时那独特的魅力,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情形,这无疑是许多人憧憬的理想化课堂,同时也是“以讲促学”教学模式力求达到的至高目标。真是一课一世界,一课一精彩,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
二、引导学生深化语言内涵,理解超越表面文字
细读一篇论述,研究引领学子如何把冗长的书籍浓缩为精华的概要,或是把简洁的文字扩展成内容详实的论述,这两个话题均值得我们深思。语言,表面上是单纯的符号组合,但实则它是情感的真实体现,承载着传达情感和意图的功能,折射出创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在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字表面的深意,洞察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挖掘作品深层内涵,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以“东京也无非如此”这句话开篇,透露出“不过如此”的意味。早年怀抱医学救国理想的鲁迅,在目睹了政府的堕落和南京的不良风气后,深感沮丧。在《呐喊·自序》的《琐记》部分,鲁迅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当他目击到那些所谓“清朝留学生”在樱花盛开的树下品花、拖着辫子、摆动颈部、模仿舞蹈等滑稽怪异的举止时,他内心充满了失望与鄙夷,于是发出了“东京亦不过如此”的叹息,这声叹息渗透着深深的愤怒。指导学生精读第一、二部分,他们可以明显体会到鲁迅情感的波动和语气的变化。在探讨匿名信事件的描述中,作品揭示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种绝对化的表述,充分暴露了他们对我国的偏见之深。面对这样的言论,我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与酸楚,这无疑是对弱国国民情感的真实流露。在影视作品中,观众目睹了一幕“我国公民充当苏联间谍,却不幸被日本势力逮捕,面临死刑判决,围观者中不乏同胞”,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人对此悲剧竟然感到喜悦,这种心灵上的钝感给立志从医的鲁迅带来了深深的触动。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感叹道:“即便他们拥有健硕的体格,也无法扭转我国民众的境遇。”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医学,选择投身文学,立志通过文化来拯救国民的灵魂,走上文艺救国的道路。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探寻鲁迅彼时心绪的轨迹时,我们虽难以确切捕捉,但无疑,其内心世界无疑是纷繁芜杂的,交织着失落、无力、愤怒、绝望等情绪,而正是这种沉默中的深沉,更能凸显其内心的深邃。身为一个弱国子民所经历的酸楚,无论在何时何地,皆如影随形。鲁迅在与留学生群体的疏离中,虽享受着因稀有而倍加珍惜的待遇,但目睹同胞的冷漠,这不仅让他感受到了物质层面的孤独,更在精神上承受了深刻的轻视,这些丰富的阅历共同铸就了他终身秉持的坦荡、坚韧、果敢、顽强的个性特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深入文字之中,与文章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作者在精神领域展开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切磋,这正是文本解读的精髓所在。在“讲授”环节中,学生能感受到作者情感演变的线索,唤起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从而在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上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风格对比,迁移语言技能应用,思维从阅读走向运用
散文教学的核心在于对文章语言的深入剖析,这既是学生需要克服的难题,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的教学宗旨是为学生搭建桥梁,让他们学会独立鉴赏语言,实现从辅助到自主的过渡。在深入文字鉴赏的旅程中,关键是要锁定那些极具感染力的字眼,诸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感受其语言的精致之处。同时,通过观察修辞技巧,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领悟语言的魅力。即便是标点的运用,亦能传达出独特的情感色彩。“讲解”环节,教师运用沉浸式参与、深度解析、反复吟咏等策略,引领学生穿透文字的表象,发掘作品的深层次含义。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这个疑问句为例,其中的问号所透露出的商讨口吻展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高度尊重。“展示给我瞧瞧!”中的感叹号透露出藤野先生对学生成就的自豪与喜悦之情。“他对我和蔼地说”这句话中的“和蔼”一词,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位仁爱、朴实、亲切的师长形象。“我那教材从首页至尾页,都被我以红笔细致修订,不仅补全了遗漏之处,语法上的瑕疵也逐一进行了修正”,这足以证明藤野先生不仅作为医学教师尽职尽责,更跨越了语文教师的界限,默默付出。在指出解剖图错误时,他总是以鼓励为先行,而非直接批评,体现了这位教师对学生温和指导、谦逊有礼、和蔼可亲的品质。对于中国女性缠足的议题,他提出“唯有观察方能定论”,这映射出他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苦难中国女性的深切同情。在我对解剖尸体表示抗拒时,他的担忧化为了宽慰,这反映了他对学生心理的深刻理解,以及他那真诚的鼓励、恳切的言辞和衷心的关怀,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激之情?
在触碰这些字符的瞬间,内心似乎感受到了一股暖流,它们如同拥有温度一般,令人在阅读时心生暖意。这些充满暖意的表述,勾勒出了一段温馨的往昔,在寒冷的冬日里,难道不是为鲁迅那颗孤寂的心带来了丝丝温暖吗?难道不是为他的一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温柔吗?相较于鲁迅对于那些留学者的严词,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唯有那刺骨的冷漠、深深的失望以及满腔的愤慨。
不难看出,言语之中蕴含着温情与力度。在文本创作中,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两种对立的语言调性,爱与憎交织其中,对藤野先生的敬爱之情得以加深且更形立体,而对政府机构的腐败现象、清朝留学生的怨念则推向了极点。这种语言上的强烈反差,情感的直接抒发,仿佛将我们带入“攀登则心悦于峰,眺望则神驰于涛”的境界。由此推断,我们在未来的创作实践中,若能巧妙地调动多样的语言风格,诸如诙谐风趣、简练而深远的表达、明净流畅或是奔放自如,定能为文章注入饱满的情感色彩,使之更加引人入胜。
结语
在分析《藤野先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和反思,以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深入研究文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丰富内涵,并将这些理解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学讲行动”,我们可以拓宽教学视野,实现“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目标,从而打造出理想的课堂。我们应当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一点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定能展现出令人惊喜的才华!
参考文献
[1]陈文静. 《藤野先生》教学内容及语文核心教学价值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何靓. 《藤野先生》教学拓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杜凤凯. 《藤野先生》教学目标设计[J]. 语文教学通讯,2015(11):42-44.
[4]徐晓妍.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9(10):54-55.
[5]王诗琳. 《藤野先生》教学内容的演变研究[J]. 语文学刊,2016(10):165-166.
[6]李军,徐德勇.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J]. 语文教学通讯,2019(Z2):54-57.
[7]郑桂华. “有什么”与“教什么”——《藤野先生》教学内容的开发[J]. 语文学习,2018(03):20-23.
[8]郑美玲. 《藤野先生》教学实录[J]. 语文教学通讯,2019(Z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