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唐诗三首联读》教学设计 2025-09-05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2025-09-05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唐诗三首联读》  

江阴市长山中学  李燕

文本解读:

《唐诗三首》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三首诗,两位作者,都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思。本课时就聚焦这样的一个议题,展开课堂教学。

三首诗,写作的手法、语言的表现各有侧重。《石壕吏》通过老妪客观冷静的叙述,表达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通过议论抒情达到主题的升华;《卖炭翁》则通过对老翁与宫使鲜明的细节对比,来揭露时事,唤起同情。

教学创意:

八年级的学生,对三首诗歌主题的理解不难。但是对每首诗歌的特质,也就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应该不是很清楚。本课时以此作为重点和难点。通过聚焦三个片段,设计朗读体悟(讨论:用怎样的语气读老妪的致词),比读思辨(杜甫喷薄而出的情感,用“。”还是“!”更好),读写结合(想象老翁和宫使的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三首诗歌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活动组织:

一、寻同辨异,不胜其苦

1.自由朗读诗歌,用一句话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用一个字说说你读了这三首诗共同的感受。

3.结合诗歌内容,说一说 “苦”的具体表现。

妇人之苦:丧子、贫困、兵役。 

老者之苦:茅草被吹的痛惜、焦急; 

                   遭群童欺辱的愤恨、无奈; 

                   久经战乱的悲戚、忧思。 

卖炭翁之苦:烧炭惨状、运炭惨态、夺炭惨境。

 

二、笔诤时政,心在苍生 

(一)聚焦阅读 

     PPT: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讨论:这一段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更好? 试着读一读。

   “平静的背后无不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安娜·埃莉诺”

   (讨论地目的并不在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平静地读、低沉地读感受情感。)

     齐读感受。

 

    PPT: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你能发现这段文字和原文的不同吗?

     2.“。”和“!”,你觉得用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读一读。

     再读感受。

 

    PPT: 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碾冰辙。

            使: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上牛头充炭直。

    想象人物对话,理解失炭的悲苦: 

    细读以上文字,根据诗文下面的插图,想象宫使和卖炭翁的对话。注意在人物的语言前面添加适当的修饰语,以体现不同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自然流露的的情感。

 

(二)资料助读

助读资料一: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次年春天,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助读资料二: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并几经辗转到了巴陵。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助读资料三:此诗是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诗歌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做,诗歌合为事而做”的文学主张,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上都能够看到杜甫的影子。

 

三、观照自我,心怀悲悯

PPT: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500字》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寄唐生》

    悲悯之心      家国情怀        

 

PPT:齐读: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唐·聂夷中) 

可怜无定河边骨,有时春闺梦里人。    (唐· 陈陶)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北宋·张俞)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北宋·范仲淹)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南宋·杨万里)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客观冷静的叙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苦”                喷薄而出的情感     悲悯之心

卖炭翁                        鲜明细节的对比     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