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掠影
无锡市初中语文联合教研活动暨江阴郁乐伟名师工作室第十一次研讨活动 2025-09-09
网站类目:活动掠影

工作室成员听课感受:

1.《我的白鸽》:师问生答过多、碎,学生被老师牵着走,主体性体现不够

2.《小圣施威降大圣》:请学生小组合作添加斗法画面话语的时候可以请小组同学演一演,读出情感读出态度

3.《联想和想象》:写的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角度不同但学生的语言表达得不到提升。

4.《中国石拱桥》:板书集中出现,没有从文章、交流中来;视频播放后没有收尾和总结;情境略空,后期没有回扣。

5.《苏州园林》:问题表达过于高级,一个问题问下去并不能了解老师想要问什么;只有“任务三”突兀的出现,没有任务一和二;除了“角色体验”部分涉及到说明顺序,其他说明文特质体现不强。梁烨敏

  

羊岱婴:少了和课本的链接点,如借助《金色花》或者名著等,课堂评价体系很清楚,不过缺少拔节生长的声音。

周莉萍:喜欢课堂设计的图标变形,比较小圣和大圣综合实力的环节。不过这个亮点实物如果体现在黑板上,让学生用粉笔画线,将二者进行对比会更加直观。学生的板书可以写在五个角点上,会把优点更加突出。

郑婷:清爽又有深度的一节课,颇有黄老师的风格,课堂三个任务更清晰,微有碎问碎答和追问,如果这个能避免,课堂将会更干净。

徐敏:一开始是“中国石拱桥”卡片,后面上着上着变成明信片,再后来寄给茅以升爷爷。感觉情境虽然有却不是很贴合恰当。如果是武汉博物馆,那是不是可以把真实的武汉博物馆知识卡片呈现出来,作为更好地情境呈现方式。

李泓妹:我能感受到情境的用心,不过“设计师”“直播博主”“脚本”等专业性词语的出现,这里面的关系,我不知道学生能否理解。我能理解上课教师试图从句式入手,花了蛮多的时间,大概十分钟多,但是板书却似乎没有体现句式特点。整堂课想要教给学生什么,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原点。

总之,我也是学习的路上,感谢五位上课的老师宝贵的课堂分享。

(杨敏)

 

1.教师文本解读深入,但课堂推进时老师的“”牵引”痕迹明显。最后一个环节匆忙,没有达到预期。

2.设置了任务情境“读书分享活动”,但没有发挥好统领、驱动、贯穿的作用。如果删去,似乎也不影响什么。

3.联想、想象片段的练习没有突显出出学生经过学习后有能力的提升,而更多的是学生原有水平的呈现。

4.学生对任务二中制作桥名片要求不明确,结果没有达到老师的训练要求,桥的独特特点,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大多学生忽略。导致这一环节的总结老师完全包揽。另外,最后一个环节播放视频意义不大,对学生书写对中国石拱桥的赞美没有什么帮助。

5.整堂课通过一个大的任务情境串起各个环节,真实有用,但遗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外显的成果——学生构思的抖音宣传片。(黄汝娟)

 

一、《我的白鸽》

1)每个任务下的活动,碎问多,活动意识不强,问题指向性不明确。

2)听教者的总结,是要通过三个任务走向人和动物的关系的思考。但是这节课的三个活动没有关联没有任务递进,无法达成这个教学目标。

 

二、《小圣施威降大圣》

1)三个任务没有形成结构化。第一和第三个任务跟想象有关,从读到写想象,是符合逻辑的。任务二是读人物形象,跟想象无关。且任务二和任务三是重复的,都在读人物形象。

2)任务二其实可以让同学上去画一画五边形,让教师的图示总结有据可依(当超能力不相上下时,综合实力由心态值、洞察力决定)

 

三、《发挥联想与想象》

1)常识错误:老师对任务与活动的从属关系理解错误。任务〉活动,任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活动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这位老师错误地把每个板块认定为“活动”,再下设“任务”,是错误的。

2)第一次写,老师小结:联想要有关联点,黑板上总结“自然贴切”;第二次写,老师小结:想象要“合情合理”。第三次写,老师小结:联想想象要有新意。教师的总结几乎是在同一个层面的,且并没有观点鲜明。比如,什么叫有新意?学生的三次写,是有变化的。第一次写是找喻体,完成联想的关联点;第二次写,是以第二人称写,除了体现合理性外,还暗含着感情去写的;第三次写,我以为和第二次写,除了人称变化外,几乎是同一维度的写,都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在训练学生写的过程中,是重复的,没有体现层递关系。

 

四、《中国石拱桥》

1)任务二比“桥”中的两个要求:找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共性和个性,从学生的回答上来看,这两个活动是重复的。学生还是从三大特点的角度去说。

2)教师也发现了学生在完成任务二时回答重复的问题。由此,她出示了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艺术价值。这些角度,如果不事先给学生背景支架,学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两座桥的个性解读的。老师对文本的使用太少,引入的资料、视频太多。脱离文本的解读和设计是不可取的。

 

五、《苏州园林》

1)问题指向不明确

任务一:用“对称”来介绍苏州园林。是对称的句式?还是对称的景物?给学生完成任务提高了难度。

任务三:唯愿(谁)……

教师问:以设计师的口吻,说说我对叶圣陶著文的思考。

学生的回答很全面,效果很好,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听老师的提问。但凡认真听老师的问题,学生就会发现,这个问题问得有漏洞。

2)关于“对称”

这节课是从“对称”入手读《苏州园林》。但无论是课堂的开头还是收束,都没有对这个“对称”进行介绍或总结。学生做任务有难度,老师们的理解也有难度。

另外,《苏州园林》是说明文,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还是得渗透的。这堂课上得像散文了。苏州园林的本质特点是不对称美,那为什么要用对称的方式读文章呢?课堂也没有做解答。任务二用“有…有…”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就可以总结作者的匠心:用对称的句式美,来介绍苏州园林的不对称美。这是景的匠心,也是写的匠心。

                                                (南菁实验 黄臻)

 

七上第六单元写作课:发挥联想和想象

问题:

1.学生想象和联想的丰富度不够,是否是因为老师选择的本体问题。

2.学生写作的展示不够直观,用实物展台展示更好。

3.出“新颖”的时候,是通过学生喻体的选择来产生,但是“星星”和“宝石”比较,似乎星星的新颖不够有说服力。

4.通过评价量表来创作,学生最后产出的好作品的评价却是通过“立意的高低”来评价,这一标准并不在评价量表中。

 

《中国石拱桥》

1.学生在展示名片的时候,可以直接借由学生作品来进行分析,而不是学生讲完后老师长段的总结。

2.名片到明信片

 

《苏州园林》

1.几次试上和今天上课,感觉学生都不愿意说,李老师已经非常尽力去调动了,开火车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是问题设置的原因还是什么原因呢?

2.唯愿…这一环节让学生读出填补的内容,但是老师写在屏幕上的并不是完整的话语,这里要么补充完整,要么不让学生朗读。

(王子琳)

 

《七上第六单元写作课:发挥联想和想象》

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想象的成果,要保护孩子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如何引导学生很重要。这也是我要不断提升的方面。有个学生联想到粮食,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这样会掐灭学生创作的热情。可以适时引导,粮食是个统称,具体是哪一种,多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说不定能点铁成金,也许孩子从此以后更热爱创作了。

 

《中国石拱桥》

分析两座桥的个性这个板块,出示的要求不够具体,后来才口头说了一下语言要准确生动。教师可以给个示例,这样不用在小组展示的时候不断地纠。另外,小组展示结束,可以请其他组互评。

 

《苏州园林》

最后一个任务,体验情感,还是要引导学生再到文字中走一走,不是脱离文本地说。(王娴君)

 

《我的白鸽》:虽然有三个主任务,解读也细致。但教师碎问碎答比较多,课堂上老师给孩子读的过程较少,尤其是“那一刻,整个世界就是白鸽”的理解,教师比较着急,急于达成预设。

《小圣施威降大圣》:人物品析过程中,抓住语言、心理品读,并在想象活动中落实。

《写作课》:课堂”教”体现在哪里?如果不讲联想和想象的定义,学生就写不出吗?看不见孩子在课堂上的成长。方法和要求在写作中总结。

《中国石拱桥》:文字不用,用视频,实在可惜。

《苏州园林》:第一活动,为什么用对称来介绍?依据是什么从何而来?

——周春勇

 

一、郑婷《我的白鸽》:1、课程最后仿写小诗要例有所用,教师所出示的小王子中的范句与教师最后出示的三行小诗形式有很大区别,例子并没有很好使用到。2、一开始对标题不同的重读设计若能在结尾有呼应会更好,例如对于“白”重读的深入理解等

二、周莉萍《小圣施威降大圣》:1、任务二中比较谁的能力更强的设计,延伸性不大,明显是小圣能力更强,不如辨析能力更强在哪。2、开头情境的设置与后面内容联系不紧密,可有可无。

三、羊岱婴《联想与想象》:对于联想与想象写作时方法的指导可加强,例如在讲到“新颖”这一特点时,可指导如何做到新颖,老师的例子就足够新颖,可以此为教授范本。

四、徐敏《中国石拱桥》:对教材文本的利用和开发太少了,若能结合一些例句例文让学生理解事物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会更好。对卢沟桥人文意义的讲解我觉得可以让学生更多参与其中,写一写说一说,而不是读一读看一看。

五、李鸿妹《苏州园林》:1、三个任务之间并没有很好地关联在一起,形成任务群的设置,任务一句式的对称,任务二不对称的特点,任务三抒情余韵,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哪呢?教学目标也不太清楚。2、问题的设置要更清晰,例如任务一是探讨句式的对称之美,但问题是用对称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点,没听懂要求。3、园林假山描写的文段分析,我在听课时并没有搞清楚教学目的,我觉得需要改进。(曹蕾)

 

1节《我的白鸽》
任务二 没有明确的任务要求,活动没有展开,学生参与度不高,一直是碎问碎答。
课堂没有真正进入文本语言细节文字中,没有咂摸出陈忠实这篇文章独特的语言特点。
2节《小圣施威降大圣》
任务二和任务三目标有重复,都是人物形象。
对于单元目标:联想和想象,没有落实好。
3节《第六单元写作教学》
写作指导不落地,任务三和任务四有重复。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对于写作水平差的学生来说,这堂课对他来说没有具体的学习操作路径,我如何写一个联想句和想象句?从一个很普通的句子怎么变成一个富有联想和想象的段落。课堂应该展现这样一个过程。
4节《中国石拱桥》
课堂活动形式单一,基本都是老师布置任务(填表梳理内容居多),然后学生找,学生回答,老师评价。老师的话远远多于学生的表达。课堂最后变成老师的知识讲座。
活动之间有交叉,且训练的都是搜索信息的能力,是低阶思维。
5节《苏州园林》
最后任务三与整体的情境割裂。整体情境是以设计师身份来拍摄抖音,任务三是以作者叶圣陶的身份来说话。
任务二没有语文任务布置,活动没能展开且目标不清晰。(施懿)

 

想象和联想作文课:评价表中的三项标准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书上的习作吗?自然贴切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中国石拱桥》:聚焦赵州桥和石拱桥时,为何学生在共性中找个性,只关注到了艺术价值、历史意义,而忽略了文化价值“卢沟晓月”?是前面的环节没处理好吗?
鸿妹的课:中间的过渡语很美,但是否太长了,和学生前面的回答关联不大?不够聚焦。(陈程)

 

 

1.重读题目的哪一个字这个导入也很奇怪。“质疑作者”这一问题指向不明确,是情节梳理吗?放在这里很突兀。2.任务一标题体会想象之奇,单从这个任务中仅仅梳理了情节,没有得到解决。3.最后一个活动续写“我是一滴雨”,感觉并不清楚具体训练的指向,与内心对话指向不够明确。4.放短片这一形式比较突兀,不如好好把时间放在找情感上。5.任务一中用“对称”来介绍,上来呈现文本特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并且在学生的每个回答中并没有体现这种对称之美。(黄佳威)


1. 写作需联想:教师对于联想和想象认知和学生的差异不大,这就导致课堂没有生长
2.徐敏:《中国石拱桥》中桥见未来有新意,但感觉结论并非由学生总结。同时,这些作为评价量表出现会不会更好?
3.《苏州园林》:(1)课堂的推进不是老师和学生的拉扯,更应该是学生为主,老师适时引导!(2)需开拓视野:和冬梅备课的过程发现,冬梅思维活跃,反应迅捷,分类清晰,结论明确,这是上课前需要做足功夫的地方,更是平时不可忽视的工作!
3)关于教什么?思考要更全面!李鸿妹



第一节《我的白鸽》,因为晚到,只听了半节不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务二中没有明显的言语形式活动,碎问碎答比较多,任务三创作精美小诗,学生活动时间不够,也没有有效的写作指导和朗读指导,时间管控还不到位。

 

第二节《小圣施威降大圣》中,“任务一:体会想象之奇”与“任务二:品析人物之趣”,两个任务有重叠,最后都能够得出相似的人物形象,比如:二郎神和孙悟空的本领之强。同时,任务二中让学生从五种能力值中判断谁强谁弱,学生的生成的答案趋同性太高。

 

第三节《七上第六单元写作课:发挥联想、想象》,任务二“转换视角,从第二人称的口吻进行联想、想象”与任务三“请运用联想和想象来续写我是一滴雨,以雨为媒介”两个活动之间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学生的生成也差不多。而且,整堂课只有片段的训练,没有整篇作文想象、联想的训练。

 

第四节《中国石拱桥》,整堂课的活动形式过于单一,都是给桥梁写名片,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活动之间没有层次性。在最后的任务三中“桥见未来”播放的视频,时间过长,学生也无法通过这个教学凭借进行有效的赞语写作。

 

第五节《苏州园林》,任务一中“用对称句来介绍苏州园林特点”,老师想从对称句切入,但是学生不能够把握老师的意图,在介绍的过程中无法准确地用对称句来表达,最后收的时候也没有用对称句来收。同时整堂课也缺少如何使用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针对性训练。(倪永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