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 通过亲身观察、操作, 初步认识线段的本质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2.能在一些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线段, 会数出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3.学生在注重体验、感悟知识的探究活动中, 逐步建立表象, 在深化认识的同时, 发展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4.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 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建立线段表象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黄老师带大家一起去运动场上看一看。她们在干什么?
2、提问:仔细观察,运动时这些绳子的形状一样吗?
3、说明:是啊,在生活中,绳子的形状有的是弯的,有的是直的。
一、认识线段
(一) 从实物中抽象
师: 瞧, 黄老师这里有一根毛线,它是什么样的?
师:你们能把这根弯曲的毛线变直吗?(请学生上来拉直毛线。)说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生:捏住毛线的两端,用力拉紧,毛线就变直了。
师:是呀,捏紧两端,用力一拉,弯弯的毛线就变直了。
师:谁来指一指, 从哪端开始到哪端结束是直的?(从这一端开始到那一端结束是直的)(规范指法,强调沿着毛线指)如果这一端是起点,那这一端就是——终点。
师: 像这样,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直直的一段, 可以看成是线段。(板贴,齐读)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贴课题)(学生回座位)
师: 这样横着拉是线段吗?这样竖着拉呢?斜着拉还是线段吗?(它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呢?)师追问:他们拉的方向不同,为什么两手之间的这一段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直的)
生:虽然方向不同,但他们都是直直的,都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直直的)
反例设疑:(把线放松)这样子呢?为什么不行?(变弯了)看来,两手之间直直的一段才能看作线段。
师:我们把线段请到黑板上来,用两个小磁铁表示线段的起点和终点,把直直的毛线固定在黑板上。
师:你们也能像刚才这样拉出一条线段吗?
出示活动要求:同桌两人, 一人拉直毛线, 另一人指一指、说一说这条线段的起点在哪?终点又在哪?
师:如果我想把这条线段画下来,有什么好办法?为什么用尺?(用尺子画一条直直的线)为了表示出线段的起点和终点,我们一般在线段的两端画上两条小竖线,这两条小竖线叫做端点(板书,齐读两遍)。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端点)
师:现在,谁来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指说:看,这是一条线段,这是它的两个端点。
师:线段的样子你们记住了吗?那你能在研学单上画一条线段吗?第一题画一条线段。
你是怎么画的?(我先画了一条直直的线,在点上两个端点)
也可以怎么画?(先画两个端点,再画一条直直的线把它连起来)
还可以呢?(先画一个端点,再画一条直直的线,最后再画一个端点)
但无论怎么画我们都要注意什么?(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你们画对了吗?一学就会,真棒!
(二) 判断图形
师: (出示图5)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图五)
追问:为什么这条不是线段呢?(弯的,一个端点)(分别问1/3/5为什么不是线段)
师:为什么这两条是线段?
说明:看来要是线段必须同时满足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这两个条件。
(三) 数线段
师:其实线段就藏在我们身边。这是一本数学书,它的封面上有线段吗?谁来指一指。从哪端到哪端可以看成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藏在哪里呢?原来这条线段的2个端点就藏在这两个角上(PPT),拿出你的数学书,我们一起来指一指,说一说。(这是一条线段,这是它的两个端点)(生指、师示范,规范指法)
师:还有其他线段吗?同桌两人像刚才一样指一指、说一说。(生汇报)
师:其实数学书封面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边数边说,长方形由4条线段围成的)这些线段的端点就藏在——长方形的4个角上。
师:数一数,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几条线段围成的呢?学习单上填一填。
(改变图形顺序)
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引导: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四边形,四边形是由4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呢?六边形?七边形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表扬:真会总结!)
(四)找线段
师:刚才我们在数学书上找到了线段,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两个端点在哪里?同桌指一指、说一说?(找大家都能看见的)
(如果学生没说到,就问,黑板面上有没有线段?直尺的面上呢?)
师: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线段呢。(做ppt图)
瞧,水滴落下来,所形成的运动轨迹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乘坐观光电梯时,从底端上升到高处这一端的运动轨迹也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商场里乘坐扶梯时从这端到这一端的运动轨迹也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师:看来生活中不止物体的表面有线段,物体沿着直直的线运动时,起点和终点的连线都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线段真是无处不在啊。
二、线段的长短感知
(指黑板上的小磁铁和毛线)
1.看,这是一条线段。我把中间的毛线拿走,请大家把这两个小磁铁想象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你能想象出这条线段吗?拿出你的右手,我们一起来比划一下(这是一条线段,这是它的两个端点。)
2.(移动其中一个小磁铁)这条线段怎么样了?(变短了)你怎么看出来的?(两个端点靠近了)现在呢?(更短了)
3.如果想让这条线段变长一点,怎么移动端点的位置呢?(指名上台移)
哦,他把这两个端点离得远了一些,这条线段就变长了。
4.如果想再长一些呢?谁来说说有什么好办法?(两个端点离得再远一些)
听你们的,这样移行吗?
小结:(师边指边说)嗯,这条线段就更长了。看来,线段是有长短的。
5.想一想,线段的长短和什么有关?(两个端点的距离)
是呀,当两个端点离得远,线段就变长了;当两个端点靠得近,线段就变短了。(手势演示)
如果我把一个端点放在这里呢?(竖着放)这条线段方向变了,竖着了。
放在这里呢?(这条线段就斜了)
哇,端点的作用可真大啊,它不仅可以改变线段的长短,还可以改变线段的方向和位置,线段的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真厉害!
三、创造线段
刚我们说过这张正方形纸有4条线段,伸出你的食指,跟着老师一起来指,正方形纸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这是它们的端点(手指)。现在老师要变一个魔术,变出第五条线段,小眼睛请看好,变出的线段在哪里?端点在哪里?(生上台指)
是呀,这条折痕也是一条“隐形”的线段,两个端点也藏起来了。
你想折一条新的线段出来吗?那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线段吗?(拿出桌子上的正方形纸,折一折并指一指你折的线段在哪?(生操作)师边巡视边说,我一眼就看出了你的线段比我的长,我也一眼就看出你的比较长。
提问:咦,这两条线段我不能一眼看出来了,怎么办?
可以放在一起——比一比,谁来比一比?
我们把这两条线段重叠在一起,一端对齐,然后怎么看的?看另一端,这条线段露在外面,说明——这条线段长一些。这种比较方法叫重叠法。
(3)师:同桌之间用重叠法比一比谁的线段长谁的线段短?
(4)师:那你能这一条比我短的线段吗?怎么折?怎么比?想一想怎样折最长呢?
师:小朋友真是心灵手巧啊,普普通通的一张纸在我们手中能折出长短不一的线段。
四、拓展延伸
1.看小朋友们这么能干,小牛想请大家来帮帮忙?小牛想去小兔家玩,没有路怎么办呢?(修路)听你们的,它设计了三条路线,你们觉得哪一条最合适?为什么呀?(这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条路最近?(生:直的)
师:像这样,两点之间直直的线最短。这条直直的线就可以看作是——线段,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两点之间可以连出几条线段?(只能连出一条)(生连一连)
2.小狐狸也想和小牛小兔玩,每两点之间修路,可以修几条路呢?(生画)
交流:3个点依次相连,一共可以连出几条线段?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2)小鸭也加入进来了,4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线段呢?(生画)
(3)(出示两种画法)交流:我看到有的小朋友是这样画的,有的小朋友是这样画的,咦,这怎么比它多了两条路呢?
师:连线时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有序地连。先看小牛要去其他几个朋友家需要修几条路?哪3条?(依次说出3条),小狐狸要去朋友家,要修几条路呢?(2条)为什么只要修2条?(到小牛家的已经修好了不再重复修)然后小兔呢?(只要再修1条)小鸭呢?(一条也不用再修了)最后把它们合起来3+2+1=6条。这样一个一个有序地连,你们学会了吗?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线段,回想一下,你知道了线段的哪些知识?(生回答)
师整理并讲述:(出思维导图)
小朋友们,我们从一条毛线出发,通过把毛线拉直,得出了线段的哪两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我们还自己画出了线段。
我们生活中找出了线段。
然后通过数各种图形的线段,我们发现:几边形就由——几条线段围成。
通过移动端点,折一折圆片,感受到线段是有长短的,并用重叠法比较了线段的长短。
最后通过连一连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并学会了有序地进行连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