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婷《梯形的面积》听评课 2025-09-13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高新区山观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0000-00-0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梯形的面积 参加对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评课稿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概念与公式教学中,“理解性学习”是突破抽象知识壁垒、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路径。结合王伟松老师《理解性学习视角下的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一文的核心理念,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梯形面积》一课的教学展开评析,既聚焦课堂实践的亮点,也反思可优化方向,旨在探索“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路径。

一、课堂亮点:契合理解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一)立足“知识关联”,以单元整体视角导入新课

王伟松老师在论文中强调,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需“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本节课教师在导入环节便践行了这一理念:未直接切入“梯形面积”,而是先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通过提问“我们曾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用‘拼组法’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自主提炼出“转化思想”这一核心方法。随后自然过渡到梯形面积的探究,明确“可尝试用类似的转化方法,将梯形变成已学过的图形”。这种导入方式,不仅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更让梯形面积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新知识”,而是“多边形面积”单元知识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契合理解性学习“依托既有知识探索新知”的本质要求。

(二)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亲历公式推导过程

论文指出,理解性学习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注重探究性活动的参与”,通过实践让抽象知识直观化、动态化。本节课教师设计了分层探究活动:首先提供若干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纸片、剪刀、直尺等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拼一拼、剪一剪”;随后组织小组分享,呈现出两种典型思路——一是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二是将单个梯形沿一条腰的中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最后引导全班对比两种方法的共性:无论“拼组”还是“割补”,都将梯形转化为已学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再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或三角形面积)与梯形各部分的关系”,推导得出梯形面积公式。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公式,而是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自主发现”公式,真正实现了对“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的深度理解,符合理解性学习“探究性理解”的方法要求

(三)链接“生活实际”,深化公式的应用意义

王伟松老师提到,理解性学习需让学生“感知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避免知识与实践脱节。本节课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未采用单一的计算题,而是设计了生活化情境题:如“学校要给梯形花坛铺草坪,花坛上底3米、下底5米、高2米,每平方米草坪80元,铺满花坛需要多少元?”“一块梯形菜地,农民伯伯沿高将其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是24平方米、底是4米,求梯形的面积”。这些题目不仅需要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还需结合“铺草坪的总价=面积×单价”“梯形与分割图形的面积关系”等现实逻辑,让学生意识到“梯形面积公式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进一步强化了对公式本质的理解。

二、可优化方向:进一步落实理解性学习的细节

(一)关注“个体差异”,让探究活动更具包容性

理解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节奏”,但本节课在探究环节,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因对“转化方法”的理解较慢,未能参与到小组核心讨论中,最终依赖同伴的结论。建议教师可提前准备“分层探究任务单”:基础层提供“梯形拼平行四边形”的示意图提示,引导学生按步骤操作;提高层则鼓励自主尝试多种转化方法;挑战层可探索“梯形面积与梯形中位线的关系”。通过差异化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参与探究,真正实现“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二)强化“思维表达”,让推导过程更具逻辑性

论文指出,理解性学习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增强探究性学习意识”,而思维的深化离不开清晰的表达。本节课在小组分享时,多数学生能描述“如何拼组”,但较少能完整阐述“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下底”“为什么要除以2”。建议教师在分享环节增加“追问引导”:如“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来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发现的?”“如果用一个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公式中的‘÷2’还需要吗?为什么?”,通过追问倒逼学生梳理逻辑,将“动手操作”与“思维表达”结合,让推导过程从“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认知”。

 

三、总结:以理解性学习点亮公式教学

总体而言,本节课紧扣苏教版教材“注重转化思想、强调实践探究”的编写意图,同时深度契合王伟松老师提出的“理解性学习”理念——通过单元知识关联导入、动手探究推导、生活应用巩固,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梯形面积公式,更理解了公式的推导逻辑与应用价值。若能在“个体差异关注”“思维表达强化”上进一步优化,将更充分地落实“让每个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的教学目标,为后续多边形面积的综合应用、甚至初中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