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君亚老师《大单元视域下元素化合物一轮复习设计》点评 2025-09-16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袁君亚 所在单位: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 执教时间:2025-09-16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大单元视域下元素化合物一轮复习设计

思路与依据

     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组织,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整体设计和实施教学,以目标为导向,通过对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容进行分解和重组,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标准》指出,能分析评估物质转化过程对环境和资源利用的影响;能在复杂的化学问题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实验探究课题,能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和方法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整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学科知识结构,包括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主题;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能反思学习效果等。

学情与单元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能力,基本能够用“分类思想”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分析物质及其反应,初步会设计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评价。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有一定的储备,但是缺少结构化重组及根据情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能主动思考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问题能深度学习理解、分析化学现象的能力较全面,迁移问题能力发展结构性对称。

在大单元视域下,钠的转化思维进阶,从变化观念角度再认识钠的转化;钠的转化中寻找定量检测碳酸钠含量合适方案。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从原来顺着固定的竿子向上走,到现在的靠着绳子向上生长,面对复杂挑战性的任务,会经历曲折与挫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提升能力,发展素养。

单元分析:在元素化合物大单元复习中,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利用价类二维图,建立思维模型,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真实问题与情境之中,本单元对于培养学生证据推理、模型认知以及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钠及其化合物,性质上有很多的特殊性,学生可以进一步获得研究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对后续系统掌握金属元素极其化合物的性质极其重要作用。

本单元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关注环境问题,体现了知识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并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其中。

学习“有根”的钠的转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课程改革逐渐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强调“依据主题组织,提高课程实施的整体性“

学习“有理”的钠的转化:物质分类观、转化观的的应用;化学反应原理的运用

学习“有用”的钠的转化:在物质检测、物质转化的应用; 突出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人类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学习“有趣”的钠的转化:真实情境的实验,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学中做,体现出学科价值与自我价值。

教学目标

1.通过制碱原理的分析讨论,体会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通过对工业制碱法的分析与评价,能从元素转化的角度认识物质,辩证分析化工生产优劣的方法。

3.构建真实陌生情境中碳酸钠含量的测定,能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检测,并能分析、解释宏观实验现象。

教学与评价

1.通过基于价类二维含硫物质转化关系的构建形成含硫物质化学性质结构化认识模型,通过互评发展学生认识物质及其性质的角度,此处为诊断性评价;再通过制碱的原理,杂质的检测和纯度的测定真实问题的解决,感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体会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2. 通过对比实验,锻炼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同时,强化定量的思想,此过程使用形成性评价。

3. 通过数据处理,强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发展学生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应用个体差异性评价。

4.通过绘制海水中钠的转化,利用总结性评价建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社会责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高三大单元教学过程基于学情,解决了教学中重知识、轻进阶,重细节、轻整合问题,使学生思维与能力螺旋式上升,素养在实践中锻炼与提升。精心选择和设计含有价值的问题链与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构建思维模型,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有序和发展,使其对学科的理解从学化学到做化学到用化学,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思维发展存在“各向异性”,另外,大单元整合也处在探索阶段,要达到大单元融合水平,还需要不断学习!

大单元复习各课时之间存在的关系,独立?联合?整合?融合?

  • 阅读(8)
上一篇: 点评分析: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的思考与认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