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有空气。
2、在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在观察到的现象与物品内部有空气之间建立关联。
3、能够作出关于物品内部是否有空气的猜想,并意识到需要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4、能够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并愿意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调整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有空气。
【教学难点】
验证物品的内部是否有空气。
【教学准备】
空矿泉水瓶、水槽、放大镜、石头、砖块、棉花、粉笔、海绵、香菇、羽绒服、收纳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个盖上盖子的瓶子,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手中这个盖上盖子的瓶子,大家猜猜里面有没有空气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说出理由。
2.展示PPT中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主题“这里有空气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瓶子里是否有空气
1.引导猜想:让学生思考并在记录表格中写下自己对盖上盖子的瓶子里是否有空气的猜想。
2.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法,教师巡视并适当引导,如将瓶子倒扣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等方法。
3.实验验证: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如水槽、水等),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法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教师总结归纳,强调通过观察到有气泡冒出等现象可以证明瓶子里有空气,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充满了瓶子的空间。
三、探究羽绒服中的空气
1.教师展示PPT中羽绒服、收纳袋等图片,提问:“同学们,冬天我们穿的羽绒服很暖和,把它放进收纳袋里挤压,大家猜猜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猜测。
5.教师详细讲解实验步骤:收集几件羽绒服,叠好后放入有排气阀的收纳袋中,封闭袋口,用力挤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东西被挤出来了?”
6.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羽绒服”对应的“验证结果”一栏。
7.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挤压羽绒服收纳袋时有空气被挤出,说明羽绒服中有空气。
四、探究其他物品中的空气
1.教师展示PPT中“记录你的猜想和验证结果”表格以及羽绒服、海绵、粉笔、弹珠、棉花、砖块、香菇、石头等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些物品中是否有空气进行猜想,并填写在表格相应位置。
2.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可参考探究瓶子中空气的方法,也可自行创新。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结果。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4.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物品的实验结果,总结判断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的方法和依据。
五、拓展应用
1.教师展示PPT中“要想用纸箱尽可能多地装废塑料瓶,你会怎么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与装瓶数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如挤压塑料瓶排出空气等。
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总结,强调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堂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探究的物品、实验方法、实验结论以及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提问学生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