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开展江阴市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为更好地发挥工作室研修、引领、示范、辐射等作用,有效保障工作室活动,特制定本工作室2025—2026学年度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规律,以教育创新为核心,立足教育教学实际,通过理论学习、专家引领、专题沙龙、师德研修、观摩研讨、教学比赛等多元化研修方式,营造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全面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师德修养与教科研水平,促进其专业化、个性化发展。
二、研修目标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成员深入学习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与相关教育法规,通过专题研讨和案例分析,引导成员树立高尚师德,恪守职业道德,争做“四有”好老师。
2.深化理论学习素养: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学习,开展理论书籍研读和交流活动,丰富和提升成员的理论修养,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3.提升课程研究能力:以课程研究为主线,通过联合教研、公开展示和外出培训等方式,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成员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提升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4.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以“打造教师成长的共同体、教育改革的实验场、教育质量的促进者”为宗旨,使工作室成为教师专业研究与发展的有效平台。
三、研修方式
(一)理论研修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继续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工作室成员须按照整体规划,定期阅读教育论著,撰写读书笔记,并通过读书沙龙深度研讨,提升专业反思与理解能力。鼓励成员结合个人研究方向,进行自主课题探究,主动整理学习心得,积极撰写论文。
(二)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
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定期邀请省、市级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和远程交流,为成员提供高层次的专业引领。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的同伴互助机制,通过成员间的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案例研讨等活动,实现知识分享与思维碰撞,在集体智慧中共同成长。
(三)线上研修与线下实践相结合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双平台。线上,通过网络教研平台、专题微信群等,开展常态化研讨,分享优质资源,解决教学困惑。线下,以“真研究”为导向,组织专题研讨、教学展示、实证研究等活动,确保每位成员完成“四个一”:一份高质量教学案例、一节优质展示课、一篇专业论文、一次有见地的教研发言。
(四)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相结合
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研修全过程。通过专题学习、案例剖析、先进事迹分享等形式,引导成员明师道、铸师魂。要求每位成员结合自身实践,撰写师德反思,将高尚的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育人水平与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
(五)成果总结与辐射引领相结合
重视研修成果的提炼与转化。加大对成员专业表达能力的培训,鼓励其积极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并向各级刊物投稿。同时,通过组织“送教下乡”、与青年教师结对帮带等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发挥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在服务区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团队影响力。
四、集中研修安排
2025.09: 部署2025-2026学年度工作室研修计划;成员制定个人年度发展目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学习启动会。
2025.10: 成员交流个人成长计划;开展活动观摩与案例解析。
2025.11: 工作室成员“观察·解读”实证研究;第一轮读书沙龙活动。
2025.12: 工作室专题研讨活动(论文写作指导);组织外出学习活动。
2026.01: 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案例研讨会。
2026.02: 第二轮读书沙龙暨专题交流活动。
2026.03: 工作室成员同课异构展示暨走进基层学校活动(城区基地校)。
2026.04: 工作室成员同课异构展示暨走进基层学校活动(乡镇基地校)。
2026.05: 专家引领讲座活动(聚焦课程改革或教师专业发展)。
2026.06: 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年度成果初步汇编。
2026.07: 公益讲学活动;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