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课堂里,舒展自由心灵
——读《活在课堂里》有感
《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撰写的一部教育随笔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者的心灵之路,也引发了我对课堂、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感悟。李教授说:“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真正的课堂,都是用生命豁出来的。”这是何等的境界!
一、构建有“我”之境。
1. 探索学生心灵之域。
我们深知,课堂设计与教学的每一步都应源自对学生深刻的洞察与理解。读懂学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看见”,更是心灵深处的“走进”,乃至超越表象的“悟出”。我们要读出学生的兴趣所在与个性特长,洞察他们的优点与不足;我们要洞悉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尚未触及的领域,预见他们面临的挑战与潜在的机遇;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与发展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的蓝图。
尤为重要的是,李政涛教授所强调的“关联”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需读出课堂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我们要洞察学生年龄特点与成长需求的内在联系,探索他们与现实生活、未来愿景的桥梁;我们要预见学生的当下努力如何铺就通往梦想的道路,确保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而读懂学生的关键,在于一个“懂”字,它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智慧。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爱的能力,更要成为爱学生的学习者、研究者与“总设计师”。我们要主动学习如何更好地爱学生,研究他们的内心世界,树立坚定的学生立场,以学生的视角审视课堂,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设计教学。
在有“我”的思政课堂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有能力,更要激发他们的无限可能。我们要将可能性的开发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不断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为每一个“我”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合的土壤与阳光。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让每一个生命都在这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2. 探索教师自我之境。
每一堂课,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风景,它镌刻着“我”的印记,伴随着“我”的每一次呼吸与心跳,承载着“我”在教学旅途中的疑惑与顿悟,记录着“我”在成长路上的痛楚与喜悦。这里,有“我”深邃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怀,更有“我”不灭的理想与不懈的追求。教师“我”的模样,悄然塑造着课堂的风貌;而课堂的风貌,亦是“我”内心世界的镜像。因此,读懂课堂,便是深入教师自我的一次旅行;而深刻认识自我,则能引领我们更好地驾驭课堂,使之更加生动与深刻。
李政涛教授以其独特的教学艺术,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他的课堂,从不拘泥于固定的框架,而是如同鲜活的生命体,每一次呈现都充满了新意与激情。他坚持“我的课堂,我设计;我的风格,我塑造”,拒绝重复与复制,即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力求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去诠释,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次独一无二的探索之旅。这种对课堂生成感与再生感的执着追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让教师自身在每一次的尝试与挑战中不断成长。
在报告与分享中,李教授同样展现了他的独特魅力。他摒弃了传统的PPT依赖,选择即兴创作,边讲边打字,将电脑屏幕化作思想的黑板,逐字逐句地展现他的思考与见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保留了课堂教学的“即兴感”,让每一次的发言都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魅力,更促进了思维的火花在师生间自由碰撞,点燃了智慧的火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教授还习惯于用文字捕捉并凝固那些稍纵即逝的课堂瞬间,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对这些宝贵的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反思。这种自我反思与追问的精神,不仅让他的教学技艺日益精湛,更为他的人格魅力增添了厚重的底蕴。
在李政涛教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敢于自我挑战与超越。他的教学之路,是一条不断追寻自我、读懂自我、完善自我的道路。而这,也正是每一位教师应当追求的境界。
二、培育有“思”课堂
1.探索规律
我们要科学地去探索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成长的规律,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根据这些来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要深入把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将抽象的道德观念生动地传递给学生,让法治精神在他们心中扎根。
2.科学设计
李政涛教授在书中指出:“科学的课堂应该按照科学的标准,通过科学研究的过程而来,也是基于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通过科学方法而来,且可以被反复验证和重复使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严谨的态度依据科学标准来设计课堂。如同进行科学研究般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基于科学精神和思维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和模式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够在不同班级和不同时间反复应用且行之有效。
3.提升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含量。要从点状式分析思维拓展到整体式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道德与法治问题;要从割裂式思维转变为关系式思维,让学生明白各种道德行为和法治现象之间的关联;要从结果式思维转换到过程式思维,注重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不仅仅关注最终的结论。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还要善于通过提问、情境创设等方式唤起学生的思维。例如,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道德两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辩论,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入探讨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发展。
三、滋生有“韵”课堂
课堂,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蕴含着生命的韵律与节奏,既承载着传统的积淀,又呼唤着创新的跃动。将课堂融入生命的旋律,将生命的活力注入课堂之中,让课堂之韵与生命之韵交相辉映,如此,课堂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之地,更是生命成长的沃土,是师生共同谱写的生命之歌。
有韵律感的课堂,是充满生长魅力的所在。它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学生的呼吸与心跳,随着知识的流淌与碰撞,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参与者与创造者,他们的思维如同音符般跳跃,情感如同旋律般流淌,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学习图景。
打造有韵律感的课堂,是每位教师生命自觉的体现。正如李政涛教授所言,有生命自觉的教师,需具备“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的深刻洞察力。首先,明自我,意味着教师要深刻理解自己的角色与使命,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为课堂注入独特的“中国味”,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教学中焕发新生。其次,明他人,则是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独特个体的成长需求,以爱为纽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的未来公民。最后,明环境,则强调教师要具备开放的心态与视野,勇于接受新事物,将科技、时代元素融入课堂,让课堂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而有韵律感的课堂背后,离不开有韵味的教师。活出有韵味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位热爱读书、勤于思考的智者。他们以书为伴,不断汲取知识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又能够回到自我,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与提升,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其次,有韵味的教师还应是一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研究者。他们不断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研究的姿态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总之,有“韵”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是生命之韵与知识之韵的完美融合。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与节奏,共同演绎出一曲曲动人的生命之歌。
课堂,这个汇聚智慧与梦想的空间,不仅滋养了知识的种子,更让每个人的心灵得以无拘无束地舒展。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探索中成长,在思考中觉醒,最终让生命之树在自由与爱的滋养下,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读完此书,我深感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与启迪,而非简单的灌输与束缚。愿我们都能在课堂这片沃土上,勇敢地生长,自由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