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阴影区域中,A、C均处于不饱和状态
B. 除去B固体中含有的少量A杂质,可采用配成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提纯B C. 将A和B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A>B
D. t1℃时,将50g固体A加入20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16.7%
2. K2CO3、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
20 |
40 |
50 |
60 |
80 |
|
溶解度/g |
K2CO3 |
110 |
117 |
121 |
126 |
139 |
KNO3 |
31.6 |
63.9 |
85.5 |
110 |
169 |
A. K2CO3的溶解度大于KNO3 B. 乙代表K2CO3的溶解度曲线
C. t℃应在50~60℃之间 D. 40℃时,100gKNO3饱和溶液中含63.9gKNO3
3. 10℃时,将3g甲、乙两种可溶性固体分别放入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见图Ⅰ,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见图Ⅱ,下列对甲、乙两种物质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 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 温度升高至25℃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 甲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为a D. 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4. 如图为Ca(OH)2的溶解度曲线;如表为20℃时溶解度的相对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 )
溶解度/g |
<0.01 |
0.01~1 |
1~10 |
>10 |
一般称为 |
难 溶 |
微 溶 |
可 溶 |
易 溶 |
A. Ca(OH)2属于易溶物质 B. 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30℃时,Ca(OH)2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20
D. 70℃时,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到50℃时没有析出固体
5. 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3.0gKNO3固体,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Cl固体,按图①进行实验(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②),下列说法正确的( )
A. 甲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 B. 0℃时,甲中溶液可能饱和,乙中溶液一定饱和
C. KNO3中含有少量NaCl杂质,可用冷却KNO3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D. 40℃时,若使图①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大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
6.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固体均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B.t1℃时,将20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70g溶液
C.t1℃时,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形成饱和溶液时所需水的质量
关系:甲>乙
D.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乙>甲=丙
7. 如图是MgC12、KC1和MgSO4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一定温度下,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
B. 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MgC12
C. 将t2℃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会析出晶体的是MgSO4
D. 将t3℃时KC1和MgSO4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时,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8. 提纯含少量NaCl杂质的KNO3,部分实验过程如下,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KNO3的溶解度不变
B. ①→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不变
C. ②→③,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
D. ③中上层清液的溶质只有NaCl
9. 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 50℃时,KNO3的溶解度是 g。
(2) NaCl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填化学式)。
(3) 20℃时,将20gNaCl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4) 将20℃时的NaCl和KNO3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50℃,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NaCl (填“>”“<”或“=”)KNO3。
10. 如图Ⅰ所示,室温下将120gNaOH固体加入100g水中搅拌后固体全部溶解,放置一段时间恢复至室温后,析出11g固体。(忽略实验过程中水的损失)。
(1) 丙中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 乙中溶液的质量为 g。
(3) 室温时NaOH的溶解度是 。
(4) 上述实验说明NaOH的溶解度曲线与图Ⅱ中的 (填“a”或“b”)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