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
—— 发现幼儿成长的内在力量
江阴市峭岐中心幼儿园 沈芬
(一)主要观点
《童年的秘密》由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著,这部作品被誉为 “幼儿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之作”,其核心思想围绕幼儿的 “内在生命力” 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蒙台梭利在书中明确指出,幼儿并非传统认知中 “被动接受外界知识的容器”,而是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积极主动且不断发展的 “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如同种子般,自带生长的方向与能量,推动着幼儿自主地与世界互动、探索未知、构建自我认知与能力体系。她在书中通过大量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案例,如幼儿反复折叠手帕、专注于将瓶盖拧开又盖上等行为,证明了这种内在生命力的存在 —— 幼儿在这些看似 “无意义” 的重复动作中,实则在完成对自身动作协调性、逻辑思维的初步建构。
“敏感期” 是《童年的秘密》中另一核心概念,也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重要支柱。蒙台梭利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幼儿在 0-6 岁的成长过程中,会在不同阶段对特定事物或技能产生超乎寻常的兴趣与学习欲望,这种兴趣具有高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即为 “敏感期”。书中详细划分了幼儿常见的敏感期类型:语言敏感期(0-6 岁),此阶段幼儿对语言的模仿与吸收能力极强,会主动重复听到的词汇、模仿成人的语气,甚至尝试构建简单的句子;秩序敏感期(2-4 岁),幼儿会对周围环境的秩序产生严格要求,如玩具必须放在固定位置、穿衣服要按照固定顺序,一旦秩序被打破,便会出现哭闹、焦虑等情绪;感官敏感期(0-6 岁),幼儿会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主动探索世界,如用手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专注观察光影的变化、反复聆听同一首儿歌等;动作敏感期(0-6 岁),幼儿会热衷于跑、跳、爬、抓握等动作,通过不断练习提升身体的协调性与控制力。蒙台梭利强调,敏感期是幼儿能力发展的 “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效率远超其他时期,教育者与家长的核心任务,是敏锐捕捉幼儿敏感期的信号,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与材料,避免因忽视或干预而错失幼儿能力发展的关键机会。
“有准备的环境” 是蒙台梭利为助力幼儿内在生命力发展与敏感期需求而提出的实践方案,也是其教育理念落地的核心载体。在书中,蒙台梭利对 “有准备的环境” 的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环境需满足幼儿的生理需求,如家具的尺寸要贴合幼儿的身高,桌椅高度需方便幼儿自主坐下、站起与操作,避免因家具过高或过大导致幼儿产生挫败感;其次,环境需提供丰富且适宜的教具与材料,这些教具需遵循 “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 的原则,如感官教具中的 “色板”,从最初的三原色对比,逐步过渡到多种相近色的区分,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地发展感官能力;再者,环境需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与自主空间,幼儿可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教具、决定活动时间与方式,如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幼儿可自主选择进行感官操作、语言阅读或生活自理练习,教师不强制干预幼儿的选择,仅在幼儿需要时提供帮助;最后,环境需保持整洁、有序与安全,整洁有序的环境符合幼儿秩序敏感期的需求,能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而安全的环境则能让幼儿放心地探索与尝试,避免因安全隐患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此外,蒙台梭利在书中多次强调,成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应扮演 “观察者与引导者” 的角色,而非 “主导者与控制者”。她反对成人以 “为幼儿好” 为借口,过度干预幼儿的自主活动,如强迫幼儿按照成人的意愿选择玩具、打断幼儿专注的探索过程等,认为这种干预会破坏幼儿内在生命力的发展节奏,导致幼儿丧失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二)感受
读完《童年的秘密》,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幼儿的大门,以往对幼儿行为的诸多困惑与误解,在蒙台梭利的理论体系中得到了清晰的解答,也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以往在幼儿教育认知与实践中的诸多偏差。曾经,我与许多教育者和家长一样,习惯性地以成人的视角与标准去衡量幼儿的行为、安排幼儿的活动,认为幼儿缺乏自主判断与学习能力,必须在成人的全面指导下才能 “正确” 成长。我会提前为幼儿规划好一天的活动流程,从晨间游戏到午餐、午睡,再到下午的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预设的时间与内容推进;在幼儿进行活动时,我会频繁地介入指导,如看到幼儿用积木搭建出 “不规则” 的造型时,会忍不住上前示范 “正确” 的搭建方法;看到幼儿反复摆弄一个简单的玩具时,会认为这是 “浪费时间”,并引导幼儿尝试更 “有意义” 的活动。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看似 “负责” 的教育方式,实则是对幼儿内在生命力的忽视与压制,我们用成人的思维剥夺了幼儿自主探索、试错与成长的机会,也让幼儿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内在热情。
书中关于 “敏感期” 的论述,让我对幼儿的许多 “异常” 行为有了全新的认知,也让我对自己曾经的错误做法深感愧疚。记得去年在幼儿园小班观察时,我遇到过一个名叫乐乐的孩子,他在入园后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出了一系列 “奇怪” 的行为:每天入园后,他都会先将教室门口的小椅子按照固定的顺序排成一排,若有其他小朋友不小心碰乱了椅子,他会立刻哭闹不止,直到将椅子恢复原样才肯罢休;在午餐环节,他必须用自己带来的蓝色勺子吃饭,若勺子不慎丢失或损坏,他便拒绝进食;在区域活动中,他会反复将玩具架上的积木按照颜色和形状分类摆放,即使老师邀请他参与集体游戏,他也会坚持完成分类后才离开。当时的我并未意识到乐乐正处于强烈的秩序敏感期,反而认为他 “性格固执”“不合群”,甚至多次试图纠正他的行为,如告诉他 “椅子怎么摆都可以”“用其他勺子也能吃饭”,结果不仅没有改变乐乐的行为,反而让他变得更加焦虑、抵触。直到读完《童年的秘密》,我才明白乐乐的这些行为正是秩序敏感期的典型表现,他通过维护环境的秩序来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而我的干预不仅没有帮助他,反而破坏了他对秩序的认知与需求。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者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敏感期特点,才能真正理解幼儿的行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与引导。
蒙台梭利提出的 “有准备的环境” 理念,也为我今后的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让我意识到以往教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在以往的教室环境创设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环境的 “美观性” 与 “安全性”,如在墙面张贴精美的装饰画、确保教具无尖锐边角,却很少考虑环境是否能满足幼儿自主学习与探索的需求。例如,教室里的教具大多是教师提前按照教学目标准备好的,并固定摆放在特定的区域,幼儿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教具,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教具的难度与类型也往往由教师根据 “班级平均水平” 设定,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导致能力较强的幼儿觉得 “无聊”,能力较弱的幼儿产生 “挫败感”;此外,教室中的生活区域设置也不够完善,如洗手池的高度过高,幼儿需要踮起脚尖才能使用,毛巾架的位置过高,幼儿无法自主取放毛巾,这些细节都限制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读完《童年的秘密》后,我开始尝试对教室环境进行调整:降低了洗手池和毛巾架的高度,让幼儿能自主完成洗手、擦手的过程;在教具区增加了多种难度梯度的材料,如拼图从 4 片、6 片到 12 片不等,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将部分教具的摆放方式改为开放式,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教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发现幼儿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他们会主动探索不同的教具,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尝试自主解决,而不是立刻寻求教师的帮助。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有准备的环境” 不仅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载体,更是激发幼儿内在生命力的关键,只有让环境适应幼儿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幼儿的主动发展。
《童年的秘密》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幼儿的成长规律,更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 “尊重与守护”—— 尊重幼儿的内在生命力,守护幼儿的成长节奏,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自主、快乐地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深入学习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将 “观察、理解、支持” 的理念融入日常教育实践,努力成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 “引路人” 而非 “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