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三年总结及规划
一名拥有5年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自加入名师工作室以来,在团队的专业引领与伙伴的互助协作下,我在教学实践、科研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实现了从“教师新秀”到“骨干力量”的成长蜕变。现将过去三年的工作成果总结如下。
一、教学实践:从“站稳课堂”到“打造特色”
1.教学理念与方法创新
深入践行“健康第一”“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学、练、赛一体化”“情境化教学”融入课堂。例如在花样跳绳教学中,构建“单摇-双摇-组合创编-班级联赛”的大单元教学体系,学生运动兴趣与技能水平同步提升;在田径教学中设计“奥运冠军挑战赛”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竞技中强化体能与意志。
2.教学成果显著
所带班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从88%提升至96%,优秀率提升15个百分点;指导学生在区级中小学运动会跳绳、短跑项目中斩获3项冠军、5项亚军;个人在2024年江阴市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教学技能得到权威认可。
二、科研能力:从“经验总结”到“成果输出”
在工作室科研氛围的熏陶下,我从“科研小白”逐步成长为能独立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的研究者:
•论文《基于“学、练、赛”一体化的小学体育花样跳绳组合大单元教学》获2024年江阴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论文《创设多样情境,优化体育教学》获2024年无锡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论文《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协同育人:情绪管理导向的体育游戏设计》获2025年无锡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参与工作室市级课题《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研究》,负责“情绪管理类体育游戏设计”子模块,形成10余个可推广的游戏案例。
三、专业成长:从“教师新秀”到“团队骨干”
1.理论与技能双提升
系统学习《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大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等理论知识,完成读书笔记5万余字;参加篮球、体操专项技能培训,获篮球二级裁判员证书,开设花样跳绳、篮球2个校级兴趣社团,培养学生骨干80余人。
2.辐射与引领初显效
积极参与工作室“青蓝工程”,结对帮扶2名新入职体育教师,指导其完成校级公开课3节;在跨校教研活动中分享“情境化教学”“大单元设计”经验,形成《小学体育趣味化教学案例集》(共收录个人案例6篇),供区域内教师参考。
四、存在的不足
1.科研深度待突破:虽有论文获奖,但尚未独立主持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仍需加强。
2.课程开发待创新:对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能力不足,未能充分结合地域文化(如江阴“体育名城”资源)打造标志性体育课程。
3.跨学科融合待深化:在“体育+德育”“体育+心理健康”的融合教学中,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仍有提升空间。
未来三年规划(2025-2028)
一、教学品牌:打造“情境+素养”特色课堂
1.每年开发2节“情境化+大单元”区级精品课,形成《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典型课例集》,力争获评“无锡市教学能手”。
2.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优化体质健康训练方案,确保所带班级达标率稳定在96%以上,优秀率突破40%;将花样跳绳社团打造成市级精品社团,指导学生在无锡市中小学跳绳比赛中争金夺银。
二、科研攻坚: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1.独立申报并主持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围绕“体育游戏与小学生情绪管理的协同育人研究”展开),形成1篇核心期刊论文和1本教学专著(《小学体育游戏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手册》)。
2.每年至少1篇论文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持续参与工作室重点课题研究,发挥科研骨干作用。
三、专业辐射:从“骨干”到“名师”
1.技能与荣誉进阶:考取体操高级教练员证书,冲击“无锡市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称号。
2.引领与示范升级:牵头工作室“体育跨学科融合”项目组,开发《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协同育人课程资源包》;每年开展区级以上专题讲座2次,带动区域体育教师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