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斌《童眼看电力》听评课 2025-09-23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0000-00-0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童眼看电力 参加对象:

“度”体验,实践不止

                                                        ——《童眼看电力》评课稿

《童眼看电力》是江苏凤凰少儿版综合实践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考察探究类主题活动。执教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且热情洋溢,展示了一节体验感很强的精彩课堂,也是一节值得我揣摩与学习的课例,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想法。

一、匠心独运 ,切入有“角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从特定的角度切入,引导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本堂课中间的“电力”主题看上去专业性很强,似乎与同学们的生活很遥远,但是“电”的这个话题却可以充分引起学生关注和共鸣。设计者匠心独运,先拆分难度较大,较为模糊的“电力”概念,从“电”的角度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采用“观察电费账单”和“发现家庭中的用电设备”这两个活动,真实地给予学生一个真实可触的探究平台,由日常生活走入社会生活,再有社会生活走入专业领域。利用学生平常的观察,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最后让学生就陌生的电力系统进行“选题指导”,让主题探究迈开稳健的步伐。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样的切入的方式也降低了学生探究的难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这样的切入方式也给我很深刻的启发:主题“拆一拆”,从更易于理解的角度给学生一个“梯”,让探究活动水到渠成。

二、任务驱动,活动有“长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具有连续性,内容设计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童眼看电力》这节课是比较清晰地序列主题活动中的开题指导课,对于学生后期活动的探究和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任务驱动提升学生强烈的参与度。通过借助“家庭平面示意图”分区寻找用电设备,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联系生活的活动中去。由大量电器的使用现状去触发“电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体验,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电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为后续活动的开展积蓄动力。其次,任务驱动激发组内合作讨论,提出问题。课程进入到“选题”环节,以发布人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电力系统”中自己“已经了解”的和“想要了解”的内容,有序地开展选题的指导活动,就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达到“表述准确”的要求,重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来探究问题。最后,任务驱动为后续活动开展保驾护航。在课程结束之前,教师提出了课后任务建议:①童眼“识”电力(搜集资料、专题报告)②童眼“探”电力(开展研究活动,空雨伞记录法记录情况)对主题探究的深入挖掘,以明确的任务带领学生研究的内容与要求,让整个探究性活动达成完整度的同时更有深度。

三大任务驱动贯穿整节实践课,各自的作用都是很明确清晰的,无疑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活动主题不断深化。

三、价值引导 ,学生有“温度”

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价值体认”目标达成“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充分感觉到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第一处的价值观引导在“对比中国发电量在1979年与2019年的世界排名、数据分析”,通过视频中中国发电量数据的快速跳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速度”。这速度的背后更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实力象征。教师再次以描述现状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国家的富强之态。是的,身为中国人,学生应该是自豪的、热血澎湃的。因此,学生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小小的电力背后是完全可以展现国家魅力的。第二处的价值引导在学生交流感兴趣的问题之中,“节约用电”是学生所了解的,教师没有放过这一个生成性的引导机会,而是让同学间分享节约用电的好方法,把节约用电的好习惯传播出去,培养集体性的节约意识,让每个人都牢记节约电力的重要性。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再是简单地学习技能和知识,而是思想上可以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做一个爱国家、有社会责任感的“温度”学子。

四、我的思考与建议

(一)粗中有细,迎合学情

细致化的方法指导可以让教学活动成效更加显著。本节课是一节选题指导课,执教者把大部分的实践用在增加学生对“电力”的体验上了,所以选题的环节有些紧凑。但是,综合实践的对课堂上,教师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针对重难点之处还是需要点拨的。比如选题的时候,除了“表述准确”“感兴趣”这两个要点之外,是不是也要对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做一个思考。如果探究的问题专业性太强,其实是脱离学生生活的,方向和范围的框定可以给学生之后探究的结果带来客观的预判。

(二)课堂评价,灵活多变

本堂课中的合作活动结束后,问题展示的交流环节都是由老师完成评价,学生基本上是在老师的评价之后,针对老师相关的引导再次回答,缺少了组外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交流。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听听组内、组外同学的建议,为提出的问题做出更好的改进建议。其实,生生互评无法开展的原因也是由于老师并未制定相应的指导标准,无法给学生“提出可研究问题”的评价支撑。

    总之,这节课从多角度展示了实践中老师的智慧、实践带给学生的成长、实践让综合实践活动的脉搏更加强劲。

  • 阅读(5)
上一篇: 马晓华《平移和旋转》听评课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