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每个叛逆的孩子,都只是想长大》有感
沈晓静
叛逆的青春期,孩子只是不确定——“我究竟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题记
姜振宇老师在书中揭示,青春期如同一场身体的风暴。孩子的身体发育迅猛,大脑神经元突触飞速生长,旺盛的内分泌与激增的激素水平,让他们仿佛被赋予了无穷力量,误以为自这让我想起课堂上那些躁动的身影,他们不再对教导言听计从,那些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原来是生理变化在悄然作祟。作为家长与教师,我们需要拥有一双洞察本质的眼睛,明白这并非孩子故意作对,而是成长路上必经的迷雾,唯有给予理解与耐心,才能陪他们走出这片混沌。
己无所不能。然而,知识储备与认知的脚步却未能及时跟上身体发育的节奏,于是,迷茫与混乱在他们心中悄然蔓延。
爱美心事里的成长独白
书中对青春期孩子爱美怕丑的剖析,如同一束光照进了我与孩子的相处时光。特有的 “假想观众” 心理,让他们总觉得自己时刻处于聚光灯下,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自己。我的儿子常常会为了一个发型、一身穿搭花费大量时间,曾经的我,因不理解而与他发生争执。
如今再回顾,才惊觉那是他成长的无声宣言。我们不应简单粗暴地指责制止,而应带着理解与爱,轻轻走进他的世界,与他一同探讨审美,在交流中引导他树立正确的观念,让这份对美的追求成为成长路上绚丽的色彩。
亲情纽带的微妙变奏
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仿佛一曲微妙的变奏曲。他们开始觉得家长是熟悉却一成不变的存在,而外面的世界充满新事件、新信息与新挑战,需要他们投入更多精力去探索。这一转变,让我深刻反思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过往的经验在青春期的浪潮中,不再是万能钥匙。我们必须放下 “吃老本” 的心态,如同孩子一样,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这条亲情之路上,与孩子并肩前行,重新建立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流行文化里的社交探索
孩子结交新朋友、塑造新自我的过程中,流行文化成为了重要的社交纽带。书中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代际间的审美差异不应成为阻碍,更无需过度紧张与压制。在校园里,我见过太多因流行文化产生的误解,孩子喜欢的音乐、追逐的潮流,常被贴上 “不务正业” 的标签。但其实,只要这些社交行为没有影响孩子的成绩、情绪与品性,我们不妨选择信任。相信孩子内心向善向好的本质,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流行文化搭建的社交舞台上,自由探索、成长。成绩波动下的成长困惑
青春期的成绩波动,如同晴雨不定的天空。书中点明,孩子额叶发育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脑区功能不足,外界的诱惑很容易将他们带偏。然而,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藏着对知识的渴望,天生就有热爱学习的种子。作为引路人,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指责成绩下滑,而是为孩子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内容。一场奇妙的科学实验、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都能重新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帮助他们在成长的困惑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姜振宇老师一语道破叛逆的本质:每个叛逆的孩子,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渴望长大。那些看似莽撞、冲动的行为,实则是他们探索自身边界的勇敢尝试。面对这些青涩的 “冲撞”,我们要做到 “包得住,拎得清”。包容他们的无知与狂妄,同时在原则问题上坚守底线。用事实讲道理,给予他们适度的自主权,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在孩子迷茫时伸出援手,陪伴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合上这本书,我心中满是感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与行为,不再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作为家长与教师,我们肩负着重要使命。这本书给予我们科学的方法与宝贵的经验,让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陪伴孩子度过这段关键时期。愿我们用爱与理解,为孩子点亮成长的灯塔,助他们成为自觉自律、充满内驱力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