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老师:《教师写作思维方法六讲》 2025-09-2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教师写作思维方法六讲》

推荐理由和感悟:

科研写作,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最近我阅读了《上海教育科研》杂志副主编张肇丰所著的《教师写作思维方法六讲》一书,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要想把科研论文写好,就必须多下苦功。在动笔之前,要多读多看,眼快手勤,具体来说要做到五个“看”,并养成定期看、留心看、用心看的习惯。

一、看什么

(一)看论著

作者认为,新书往往不如经典的老书更有阅读的价值。我想,并非新书毫无价值,而是经典老书往往能为我们提供更丰厚、更持久的养分。特别是在快节奏工作的当下,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不妨多品读经久不衰的教育书籍,如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姆《教育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瑞吉欧《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等。在读论著时,要边看边用其中的理论来分析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日积月累,便能逐渐提高论文的高度和厚度。

(二)看政策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教改新理念、新方法,如“先学后教”“翻转课堂”“逆向设计”“混合教学”“大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等主题,以及2022年版的学科课程标准。“新意”是科研论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须紧跟政策变化,与时俱进。要系统收集、广泛学习最新的各项教育政策、精神要求,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论述,《“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最新版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只有精准把握政策,才能在科研写作时顺势而为,体现文章的准度和新度。

(三)看好课

作者指出,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一堂课有特点有优点,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一堂“好课”的特点和优点,关键在于能够说明和解决他人关注而未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体现出写作和发表的价值意义。每一堂好课,都蕴含着教师的设计巧思、教学智慧及师生“抛接球”的互动瞬间。因此,我们要带着写作的眼光去看好课,包括教学名家、骨干教师及身边同事的好课,关注课的某种教学改进及师生互动细节。把看好课的感悟记录下来,可以让写作内容更加鲜活、灵动、接地气。

(四)看范文

书中列举了非常多的优秀实例,为我们撰写各种类型的文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比如,关键教育事件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写,有哪些写作要点?个人教育史可以选择怎样的选题视角,运用怎样的文笔风格?都有优秀的范例和剖析。平时,我们也要多看《人民教育》《江苏教育》《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等优秀杂志,做好摘抄,从中吸收营养、精华。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还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进而站得更稳、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五)看高手

作者在文中还提到,观摩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而观摩交流的对象应指向身边的高手。他说,寻找身边的高手,其实质是借助高水平教师的智慧来引领自己的专业发展。看身边高手上的课,写的文章,以及与学生相处的方式,可以为科研写作注入动力。除了身边的高手,我们还可以重点研究三到五名教育领域知名专家,阅读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感受他们对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逐渐提高自己写作的宽度和深度。

二、怎么看

(一)定期看,常看常积

教师日常工作琐碎繁忙,时间常在忙碌中轻易流逝,给自己拟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每天晚上抽出半小时看论著,每周看一节好课,每月研读一篇优秀范文。通过有计划、有序的学习和积累,素材会越来越丰富,对写作的感觉也会越来越敏锐。

(二)留心看,边看边记

教育生活中不缺少科研写作的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要留心平常看到的好素材,顺手记录下来;留心读到的好文章,马上摘抄下来;留心头脑中突然闪现的灵感,即时转化为文字;留心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精彩互动,与同事交流时碰撞出的教育观点,及时记载在备忘录里。

(三)用心看,且看且思

无心之看,不如不看。在“看”的过程中,要带着思考去“看”,真正理解“看”到的内容,从“看”中得到启发。以看论著为例,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细加琢磨,琢磨其高超巧妙之处、琢磨其未尽人意之处,做到看有所思、思有所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只要我们沉下心来,耐住寂寞,上下求索,勤学苦练,就一定能在专业成长的道理上播下种子,并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散发属于自己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