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陈寿义) 2016-08-09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文本解读 资源年级:八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文本解读

小说《窗》的教学内容发掘

英桥国际  陈寿义

由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写的短篇小说《窗》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的第四单元小说之林。小说描写了两个病情都很严重的病人住在某家医院的同一个病房,其中靠近窗户的那个病人利用每天特许的两小时仰坐的机会,把窗外看到的一切栩栩如生地讲给不靠窗的病人听,不靠窗的病人在享受同伴描述的同时也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得到这个靠近窗户的位置。一天晚上在同伴病情危急的情况下,他并没有出手相救,同伴的死亡使他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是他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小说只有1200余字,情节也不复杂,学生初看后就能理解文中的双重意义:借病房之来折射人性之,讴歌美好、善良,鞭挞丑陋、邪恶。如果教学中学生仅仅做到这一步,解读课文未免浅显,没有达到通过咀嚼选文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我在教学中,细读文本之后,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一、小说环境设置的冲突性:局促、平等中的宽敞、特权

小说通过平实的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其中以平等为核心来设置: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等,在这种平等的情况下,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心理学上有所谓知觉对比,也就是说,同时感知或连续感知的两个对象的性质类同,会造成知觉度的弱化;两个对象的性质有强烈的反差,则能提高和强化知觉度。因此,倘若小说中只有这些,也就没有看头了。

事实上,作者在这里匠心独运了冲突美学的原则,暗设不平等,蓄势起兴,推动情节的发展: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处于局促的病房里,谁都想得到靠近窗户的病床,暗设了冲突一;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每天上、下午都可以各坐上一小时看窗外,原因是这位病人靠近窗口,因位置的有利而能享受到特殊的待遇,暗设了冲突二;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强调了这两个小时对二位病人影响之大,使实体的窗口位置成为关注的焦点,暗设了冲突三。通过这样的挖掘,把小说的一至三段(看似闲笔,实则句句玄机),揭示得淋漓尽致,尽享小说环境设置之妙。

二、靠窗病人绘景的层次性:活力、享受中的向往、嫉妒

小说把靠窗病人每天的绘景推向极致:描述生动,让同伴如同亲眼所见,带来无限的享受。小说形式上是叙述人在讲述,表现的则是靠窗病人的口气、心理、性格,构成了作者所追求的不露声色的冷静叙述、工笔细腻描写的风格。对绘景描写的作用,学生大致能理解到展示他的心灵美好,进而与后文同伴内心丑陋的一面进行对比这个层面。但作家不只是要读者去看人物所看到的景象,还要读者去看人物的看,看人物在看的过程中的心理,看人物所看到东西的反应。

如果引导学生对绘景的对象加以归类,并总结它们的特点,就能更好地理解不靠窗病人心理扭曲的起始动因。文中绘景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公园湖面上漫游的动物,生机勃勃的花草,享受生活乐趣的健康人。这三组景象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活力,这是对旺盛的生命力、享受生活快乐的崇拜与讴歌。这正是病情危重的他们所热切祈盼的,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的道理又在他们身上重现了。这也为不靠窗病人滋生嫉妒心理提供了土壤,让读者对他产生的想得到靠近窗户位置的想法的突然性感到真实可信:这是特定的背景下的必然结果。这样一来,景色描绘得越令人向往,不仅越加衬托靠近窗户病人的心灵之美好,也更细腻地刻画了同伴的心理变化动因。

三、不靠窗病人心理的矛盾性:邪恶、善良中的拷问

当对特权与活力的向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靠窗病人心理扭曲的土壤也就成熟了。但这种扭曲不是突变,而是一个反复拷问的过程,因为这些是人类心理弱性的普遍特征。作者借助零星的文字,不失时机地透露心迹变化的示点,让读者根据示点去想象、建构,让短篇小说不

我们来看看他心理变化的轨迹: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从惭愧竭力窥探到他内心世界向善内力积淀的根基;他愈加克制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的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晚上,又彻夜难眠,从可以看到善与恶的较量给他带来的内心世界的痛苦,如果时机成熟,向恶的行为极有可能成为现实;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同伴病情危急而他却纹丝不动地看着照例展示心理斗争持续,在偶然性机会真正到来时,选择纹丝不动邪恶占据了上风;在同伴的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他仍然盯着天花板”……“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仍然透露出他没有愿望实现之后的喜悦,内心的痛苦依旧煎熬着他,甚至更加强烈,这是的回归。

四、欧·亨利式结尾的留白艺术:自疗情景缺失中的补白、预治

俄罗斯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要知道,只有你用一点白色来对照的时候,黑色才会真正显出是黑色。所以你也要给你的角色涂上一点点白色,使它和其他各种色彩错综交织在一起。那样就会有对照,有变化,有真实了。(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月,第160页)小说充分运用了这种写作技巧,并采用了欧·亨利式的结尾方式。

当不靠窗的病人面对窗外不是风光无限的景色,而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他会有怎样的心理表现?作者到此戛然而止,把小说中人物心理自疗情景留给读者去完成。这种类似绘画中的留白艺术,把大量的想象空间留给读者,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内心向善惩恶的标准,作出各式各样的心理独白展现图,把小说人物个体的心灵自疗延及到人性弱点普遍的预防、救治,将静态的作者主观意图呈示变为动态的读者个性感受参与,化被动为主动,化单一为多样,化说教为倾诉,使文章起到审美、怡情的功效。

综上所述,以向往·拷问·自疗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能把小说批判的温婉笔调、冲突的精心设置艺术、人物形象刻画的多重性、心理留白的建构预治功能等有效地解读出来,获取文本教学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