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徐小峰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把握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及作出的贡献,有助于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各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等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通过以往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逐步具备了开放性学习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能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探究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但他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也没有形成系统地认识,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运用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概述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卓越的贡献。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一段对中国文明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文明从未中断过,先人给中国留下了什么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国的文明基础。
2、引导学生默读p2单元引言:然后提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形成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说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小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讲,百家争鸣实质上就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学派。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影响: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思想
(请同学们阅读几段材料有关孔子思想的内容,分别从政治、教育以及整理文献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1)思想核心——“仁”。
(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孟子的思想:
(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主张“性本善”。
3、荀子的思想:
(1)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3)主张“性恶论”
【备课资料】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过渡]:叙述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故事以引出下文: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无语,只微张嘴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中后反复思考,突然有一回孔子想明白了,原来老子的嘴中牙齿已经脱落,而软舌头还在,这就是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道理。老子借以说明道无处不在的道理。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道、齐物、逍遥)
[过渡]:“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宋国有一个农夫在田里耕作,有一只兔子在奔跑中触树桩而死。那农夫在高兴之余,萌生一个念头,劳动多累,何不守候在树桩旁,等候别的兔子再来触桩。当然,守株待兔,再也不会有别的兔子来触桩了,该农夫的行为成为宋国人谈话的笑柄。)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政治观点?联系课文中有关韩非子的思想加以回答。
2、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2)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此外还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请同学们结合历史必修1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并结合本课韩非子思想的分析,思考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后来又为秦始皇所采用?[学生回答后,总结。ppt展示]
1.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3.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过渡]: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者,除他之外还有其他的法家代表人物,请同学们课后自己阅读。韩非子是当时韩国的贵族,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阶层,他们事衣简单,生活俭朴,学习大禹刻苦朴素的精神。这个派别我们称之为“墨家”。墨家的主张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葬”等。
四、墨家的主张:“兼爱”、“非攻”
(有时间的话讲解:兼爱非攻反映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安居乐业的愿望。但这种不分等级的统一是一种空想;尚贤、尚同反映小生产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反映小生产者希望有一个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使自己的生活安定。节用节葬,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五、统一与共鸣
易中天概括先秦诸子的四种救世之策:儒家——以仁爱救世;墨家——以兼爱救世;道家——以不爱救世;法家——以法术救世(即“刑法、权术”,法要公开,术要藏着)。法家最管用,法家救世之策的基础,就是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是制度。各派既有争鸣又有共鸣,共同创造了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
——易中天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
了解、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