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之川: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 2020-09-2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测评研究│顾之川: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
                                                                        原创 顾之川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优势,把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信息处理、应用写作与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作为根本任务。试题加强情境设计,回归课堂教材,结构稳定,贴近新高考,不仅有利于助推育人方式改革,使新老高考顺利衔接,也体现了语文教学教考统一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考  语文教学  关键能力  教考统一


       高考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语文具有工具性、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这决定了高考语文对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各界都具有吸引力。不过,一线语文教师更关注的,还是高考语文今年有哪些特点,尤其是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和变化,这对今后的中学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立德树人:语文教育的独特优势

    立德树人是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今年高考语文的最大特点和亮点。试题坚持培根铸魂,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反映了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全国Ⅱ卷作文要求写一篇参加“世界青年与发展论坛”的演讲稿,山东卷作文“抗疫中的距离与联系”,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天津卷作文“中国面孔”等,体现了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代表着中国形象,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全国Ⅰ卷作文“历史人物任评说”主题班会发言稿,古代诗歌阅读选李白、杜甫、陆龟蒙、王安石、陆游等人的诗,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文学类阅读选沈从文、海明威、葛亮、于坚的小说散文,论述类阅读涉及美术的“历史物质性”,语言文字运用涉及篆刻、潍坊风筝等,用优美的生动的文学艺术形象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越野滑雪、有氧运动等,传达着“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体育意识。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白居易《观刈麦》等,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在考查语文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同时,渗透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但又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是“硬贴标签”“穿靴戴帽”,而是体验式感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高考的这种导向,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是:
      第一,高考作为整个教育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必须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与语文课标、教材、教学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落实工具性目标的同时,用足用好语文课在开发智力、开阔视野、滋养心灵、奠基精神等方面的引领功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树立国际视野,具备全球眼光,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新冠疫情、科技成就、民族精神、英雄人物等内容进入高考试题,一方面说明高考与语文都要注意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现实,认识国情,读懂中国,体会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考并不回避社会热点,但又有效规避猜题押题。因为题目有特定的情境设计,有给定的作文材料,有明确的写作要求,即使考前准备了相关素材,也很难套作,更无法抄袭,而是考查真实的写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语文教学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以“语”育人,以“文”化人,既教书又育人,决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育大视野,树立大格局,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平凡与伟大、科学与人文、传统现代与未来、青年与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二、关键能力: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高考考查内容是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今年重点考查阅读理解与信息处理、应用写作与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
      1.阅读理解与信息处理
      阅读理解与信息处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关键能力。试题类型涵盖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能力层级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比如:山东卷第5题,要求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的行文脉络进行梳理,不仅需要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进行对比分析,还需按年代梳理出中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证结构;全国Ⅰ卷实用类阅读聚焦新基建,涉及信息融合创新、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引导学生认识这项关乎国计民生政策的出台背景、功能作用、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不仅考查在文本中检索、归纳、整合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也考查对信息与传媒等相关内容的理解、辨析和评判能力。
      2.应用写作与语言表达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建构与运用”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为语文学习任务群。应用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教学和高考的重要内容。以今年的作文为例,全国Ⅰ卷要求写一篇“历史人物任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全国Ⅱ卷要求写一篇“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演讲稿,汉语卷要求根据一段重测珠峰的报道材料写一篇文章,考查应用写作能力。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今年重点考查成语使用、语病辨析、标点符号用法、补写语句和文段压缩等,有助于引导学生观察具体语言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体会语言文字运用规律。
      3.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
      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独立思考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养,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不仅需要对材料细读辨析,挖掘“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认识自我的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提炼出“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探究“好”的标准和“画好”的关键,体会理性思辨与社会实践的辩证统一。上海卷“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浙江卷“人生的坐标”,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人生话题,设题意图明显,内涵丰富,角度多元,有利于自主写作,展现思维品质。全国Ⅱ卷第15题考王安石的《读史》诗,基于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异,由读史书上升到如何读书的方法论高度,这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脉相承,引导学生读书时应保持清醒头脑、理性认识和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不仅考查文学鉴赏能力,也考查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高考对语文关键能力的考查,给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是:
      第一,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积淀文化、汲取精神力量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包括课内有效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要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略读、课内与课外、阅读与写作、读书与实践的关系。阅读范围不仅包括教科书、课外读本、整本书阅读,还应包括影视、音视频和网络。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把读书与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结合起来,同读书报告会、新书分享会、时事讨论会、读书征文比赛等结合起来,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古人称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作在高考中占60分(上海卷占70分)。过去高考曾考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等,近几年逐渐形成“作文材料+任务驱动”的应用写作。应用写作包括但不限于应用文写作,适用范围更广。应用写作继承了我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写作传统,提倡真情实感,着眼任务驱动,注重问题解决,反对无病呻吟,也能有效避免假大空套,杜绝猜题押题,规避为人诟病的“高考体”写作,有助于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的要求,对中学写作教学具有良好的启示意义和引导功能。
      第三,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不同于被动接受理解和记诵式学习,强调对成说定论要敢于并善于质疑探究,对新说要多方求证辨析,思考评价要客观理性,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剑走偏锋,带有成见偏见。辩证思维注重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全面立体多角度思考问题。语文教学要多给学生创造发言、讨论、辩论的机会,在发言中展现才华,在讨论中分享智慧,在争辩中接近真理。通过语言与思想的交锋,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三、教考统一:语文教学的美好愿景
      教考统一,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同向同行,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的美好愿景。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高考在回归课堂教材、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方面有新突破,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发挥高考的正向“指挥棒”作用。
       1.情境设计,助推育人方式改革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高考试题加强了情境设计,在题目命制、设问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都与中学语文教学高度契合,注意贴近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海南卷作文“中华地名”,通过一个真实、富有意义的活动情境,带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写作任务,学生不仅需要回顾和思考自己与某个地方的联系、记忆和特殊感情,还要求以主持人的身份,恰当得体地表达出来,显然是对其知识视野、读书实践、思维方式以及语文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综合考查。这个题目尤其对语文学习中注重参加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的学生是一种积极的激励和引导。
      2.贴近学生,回归课堂教材
      北京卷作文“一条信息”,江苏卷作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浙江卷作文“人生的坐标”,取材均贴近时代、社会和学生,没有审题难度,但又有思考空间和层次,便于发挥。试题力求符合学生心理预期,营造亲切感,如山东卷名句默写均出自山东文化名人孔子、李清照和辛弃疾,海南卷文言文阅读也是当地历史名人海瑞。语言文字运用题涉及有氧运动改善记忆力、噪音、食物消化、电子阅读、城市灯光污染、风筝、门钉肉饼等,均取自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拉近心理距离。默写题全部直接取自教材背诵篇目,有的是学生熟悉的课文作者,如苏轼、杜甫、王安石、陆游、海明威等。有的与教材有密切联系,全国Ⅰ卷第19题涉及曹禺的《雷雨》;山东卷第18题涉及孙犁的《荷花淀》;全国Ⅱ卷语言文字运用“殷墟甲骨文”,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均有与之相关的知识,如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专题《优美的汉字》。
      3.结构稳定,新老高考顺利衔接
      今年新老高考并行,多数省份使用老高考卷,山东、海南使用新高考卷。在试卷结构方面,全国Ⅰ、Ⅱ、Ⅲ卷与2019年保持一致,即现代文阅读(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新高考卷与山东、海南2019年11月底的适应性测试卷完全一致,依次是现代文阅读(信息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阅读量、书写量与2019年基本持平,以保证新老高考顺利衔接。
      4.贴近新高考,确保改革平稳落地
      新高考卷在指导思想上,难度总体保持稳定,适当减少文字阅读量,更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为新课改保驾护航,确保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在考查内容上,将原来的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信息类阅读和文学类阅读,前者侧重考查阅读理解、信息处理及媒介素养,后者侧重考查文学鉴赏。在题型上略做调整,选择题减少,问答题增加,卷面文字量减少,书写量略有增加。海南卷第14题“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是为新高考开发的新题型,只要求能简单理解文意,不要求做深入分析概括。
     新高考卷的这些变化,给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是:
      第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课程、教材、教学和高考都提出了明确改革要求。课程标准把“当代文化参与”作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教材有“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海南卷“中华地名”显然是要引导学生利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阔视野,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运用语文,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
      第二,高考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大起大落,必须稳字当头,坚持“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原则,既要遵循考试评价规律,完成服务高校选拔任务,又要符合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这就决定必须教考统一,注重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语文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实现教、学、考、招的有机统一。
      第三,新高考卷尽管使用范围不大,但对以后中学教学影响深远。明年将有8个省份使用新高考卷。新高考卷对高中教学具有更大的引领性、启示性,新高考面临与新课程不同步、使用老教材、取消《考试大纲》等学情考情,新高考卷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题型、主客观题比例、字数等,符合新课改强调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语文教学与高考实现有机统一,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有获得感,让教师有成就感,让家长有满意感,符合育人方式改革精神,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www.moe.gov.cn.

[2]孙海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高考内容改革[J].中国考试,2020(1).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教育部考试中心.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微信公众号2020-07-07.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   321004;人民教育出版社   100081)

(《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