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刘畅
维度一:知道特定史事的特定时间和空间。
任何历史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明晰历史发生的具体的时间和地理条件是准确认识历史的前提。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熟记大事年表,识别历史地图中的相关信息,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历法的换算,古今地名的对照与区别等。
维度二: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及标准,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
划分历史时间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历史分期不具有唯一性。其实不仅时间,空间也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和标准。例如历史上的中原王朝除了拥有主权很明确的正式行政区以外,往往还有不少属国、藩国、羁縻单位等各种附属的、接受监护的或自治的区域。王朝在这些区域之间的地位和作用千差万别。古代中国的疆域类型是多样的,可分为正式行政区、军事驻防区、民族或地方自治区和其他特殊行政区等。所以要根据当代主权标准来界定古代疆域的范围是不恰当的,还要参考历史文化观念。
维度三: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独立地编制史事进程图表,理解历史在时间上和逻辑上的持续与顺序。
通过自制图表,把历史事件、时间、地点、特点等分类归纳,尤其绘制有关史事的历史地图或示意图,是培养历史时空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正如历史地理学家房龙先生的建议的那样:根据你自己对于事情将被如何处理的主意画出你自己的示意图,而你永远将无法忘怀。
维度四:在历史时空的框架下对历史和现实社会进行独立考察和探究。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连续对话,对现实问题的历史观照和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是学生历史素养水平的体现。朱光潜先生说“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而要真正实现这种“联贯”,就必须把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历史的”考察,尤其要宏观而长时段地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思索现实与未来,这也是时空观念素养的最高维度。
注:以上内容摘自刘畅老师的文章“我的历史四维时空观”,《历史教学》2015年第1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6年第12期全文转载。附原文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dEPXd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