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莉英读书笔记2 2020-09-28
网站类目:工作室概况

                                         无法“一蹴而就”,但要“心向往之”

                                                              ——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感

                                               章莉英

     之前已经拜读过夏雪梅博士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一书,所以拿到沈毅博士和崔允漷博士主编的这本《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难免会把两本书联系在一起。同样是讲“课堂观察”,二者有何异同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粗略地翻看了本书的目录和大致章节,初看觉得这本书专业性比较强,大量的图表让人乍一看就觉得晦涩难懂,但是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去读时,我发现这本书专业却也接地气,尤其是第一部分中的故事分享。浙江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合作体中的每一个老师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同行者一般,用细腻真实的笔触把他们在课堂观察道路上摸索时的心路历程、专业收获向我们娓娓道来…….

一气呵成地读完本书,为他们的热忱所感动,被他们的努力所折服。虽然,对这样科学的课堂观察能否作用以及如何作用于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上,我还是有很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摸索并且有取舍地践行。但是这群“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三年的心力汇注而成的书让我已经有些沉寂的教学之湖泛起了无数涟漪,也许不易,也许不够合适,也许无法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心向往之,设法靠近。反思自身的教学,如何向专业的听评课靠近呢?我觉得我们在观念上首先要改变。

 

一、感性的课堂需要理性的评价。

身为语文老师其实不止一次地羡慕数学老师,1就是1,2就是1+1就是等于2,一道题目的答案很明确,很干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但是语文不一样,挖掘这个挖掘那个,最后发现好像什么都可以讲;感悟这个感悟那个,最后发现言之有理就都说得通;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识记类的知识可以检测是否掌握外,好像其他的也不得而知,课堂学习有没有发生,学生这个课的学习状态如何似乎只能是依靠老师的主观感觉来进行评判。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个较为科学和理性的评判方向———课堂观察。其实课堂观察我们一直在做,每一节课我们都在观察我们的孩子,所谓教师在课堂上的“察言观色”。但是很多时候这种观察的最终目的是落在课堂纪律的管理,是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而不是对于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活动和思维轨迹的观察。

     语文虽是一门比较感性的语言课程,但是我们在研究如何教学时恰当地运用科学而理性的课堂观察,来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用课堂里实实在在发生的案例说话,研究案例背后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会比自以为是的经验说和想当然更富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

二、学习活动的效度让观察数据来“说话”。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合作探究必不可少,近年来我们也致力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究,不得不说,跟传统的课堂教学比,合作学习的优势和作用也很明显,小组里的每一个成员似乎都在参与课堂,尤其是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室里一派繁荣,好不热闹。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这堂课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状态,但是从课堂观察研究来入手的话,我们会发现情况,这一派繁荣的背后问题颇多,可是如何改善呢?以什么为抓手呢?

本书第四部分中涉及到的课例二中,有一组老师针对“学生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观察,对于活动的形式、耗时、组织方式、活动效果等情况进行记录,并进行分析,提出有理论及数据支撑的意见,为被观察的老师进一步调整课堂服务。反观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课堂观察来剖析小组合作时的弊病,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是我要长期思考的。

三、被“观察”等于被“相助”

    课堂观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不仅仅是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教师课后的评课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何为好课?仁者见仁。同一节课,不同理念的人听,观感总是不一致的,这其实是好事,允许不同的声音,在碰撞中才能激起火花,在矛盾中才寻求进步。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不也正是有话语自由权的时候吗?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坐在一起进行听评课时,往往在上课之初就把一堂课是好是坏的基调定好了,有话语权的权威一句话盖棺定论。教学其实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并非非此即彼,也没有最好如何设计,只有怎么设计可能更好。我们的评课也不应该是评判一堂课是好是坏,而应该围绕课堂上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和现象来探讨原因,展开教学的想象力,研究学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的条件,为调整教学,提高学习的效度服务。余杭高级中学中老师们希望有人来观察自己的课堂,希望通过课堂观察来改善自己的课堂,从这一角度而言,被观察的人也是被帮助的人。等到我们的评课如此被期待时,那应该就是教学最美的样子了吧!

当然,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不乏困惑,比如如此专业的听评课固然是有说服力,有指导意义,可是真正操作起来,一线的小学老师是否能进行如此大量的时间投入?本书所列举的在践行课堂观察的几乎全是高校,对于小学老师而言,当堂的记录观察尚且需要训练再训练,那么更为专业,逻辑性要求更强的量表设计如何完成……

诚然,如果效仿实施,问题颇多,阻碍重重,但是学习与借鉴其中的点滴做法,哪怕只是对我们原有观念的一次碰撞,那么我们也应该比在原地踏步时欣欣然。虽无法一蹴而就,但我们也要心向往之……

 

 

 

  • 阅读(20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章莉英读书笔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