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随“智”启:AIGC 浪潮下小学中段写作教学的变革与思辨共生
笔随“智”启:AIGC 浪潮下小学中段写作教学的变革与思辨共生
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王晴燕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时代,AIGC工具能快速生成适配学段的素材范例、提供符合认知水平的句式建议,有效缓解学生“无素材可写、表达干巴巴”的困境,但同时也催生了思维惰性、表达同质化、弱化原创意识的风险。本文以小学中段写作教学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聚焦AIGC驱动下教学的“变革”方向,明确思辨能力在中段写作中的核心价值,从优化教学过程、创新评价方式、设计引导性任务三个维度,提出“技术辅助+思维引导”的实践策略,深入探讨如何将AIGC转化为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深化思考深度、守护个性化表达的工具,最终实现小学中段写作教学“技术赋能”与“素养培育”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AIGC;小学中段;写作教学;教学变革;思辨能力;个性化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中段写作明确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然而,一线教学中,该学段学生的写作常陷入“三重困境”:一是“素材荒”,面对《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我的心爱之物》等题目,多数学生只能想到“扳手腕”“玩具”等常见题材,缺乏具体细节;二是“表达僵”,描写事物多是“圆圆的、红红的”等笼统表述,叙述事件离不开“先……再……最后……”的固定句式;三是“思考浅”,作文中少见个人感受与独特想法,多是“我很开心、我很喜欢”等浅层表达,难以体现儿童视角的灵动与鲜活。
以“小度写作助手”等为代表的AIGC工具,为突破这些困境提供了新路径。输入“写春天的校园”,就能生成“迎春花咧开了嘴,柳枝垂着绿辫子”等符合学段水平的句子;输入“写一次家务劳动”,就能获得“擦桌子——洗碗——整理房间”的简单框架。但这种“便捷性”也引发教育者担忧:若学生习惯从AIGC“拿现成内容”,是否会丧失观察校园花草、记录生活小事的主动意识?若依赖技术生成的表达范式,是否会丢掉“把‘开心’写成‘蹦着跑回家,书包都忘了放’”的童真表达?如何在AIGC浪潮下探索小学中段写作教学的变革路径,寻求技术应用与思辨能力共生的有效策略,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热点问题。
一、AIGC对小学中段写作教学的冲击与变革启示
1.技术介入带来的现实冲击
(1)原创性甄别难题:AIGC可快速生成300-400字的小学中段记叙文,内容贴合题目要求、语言符合学段水平,如写“我的老师”会包含“上课有趣、关心同学”等要素,传统“以终稿文本质量为核心”的评价方式,难以区分内容是学生自主创作,还是对AIGC生成内容的“拼贴修改”,导致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
(2)观察习惯弱化风险:部分学生发现用AIGC能直接拿到描写“秋天”的句子后,不再主动去操场观察落叶颜色、闻桂花香味,甚至对家人做饭、同学互助等生活小事视而不见,逐渐丧失“从生活中找素材”的意识,形成“等、靠、要”的思维惰性。
(3)个性化表达缺失危机:AIGC生成的文本多遵循固定逻辑,语言风格也偏向“标准化儿童语”,长期模仿会让学生的作文陷入“千人一面”的困境,丢失充满童真的个性化表达。
2.冲击背后的教学变革方向
AIGC的普及,本质上是对小学中段写作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的重新审视。写作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写出符合范式的文本”,而是“学会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想法”——这是AIGC无法替代的人类独特能力。既然技术能完成基础的素材整合与句式组织,教学就应从“追求文本结果”转向“关注写作过程”,从“强调语言积累”转向“重视观察与思考”,推动教学实现三大变革:
(1)从“素材灌输”到“观察引导”:不再让学生死记硬背AIGC生成的通用素材,而是引导学生用AIGC补充观察视角,再通过自主观察验证、丰富内容。
(2)从“范式模仿”到“个性表达”:不再让学生套用AIGC的写作框架,而是用AIGC的范例作为“参照”,鼓励学生写出和范例不一样的生活细节与感受。
(3)从“终稿评价”到“过程关注”:不再只看学生写出的作文好不好,而是关注学生“如何观察、如何筛选素材、如何调整表达”的完整思考过程。
二、思辨能力在小学中段写作中的核心价值
小学中段的思辨能力,并非复杂的逻辑论证,而是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进行简单分析、判断与调整的能力。这种能力看似基础,却是支撑中段写作“有内容、有个性、有温度”的核心,贯穿写作全流程。
审题立意阶段,思辨能力体现为“理解题目+关联生活”的能力——面对“一件让我后悔的事”,能判断“后悔”不是“难过”,进而从“弄丢同学的橡皮、没听妈妈的话受凉”等个人经历中,选出最贴合主题的素材;素材选择阶段,体现为“筛选细节”的能力——写“我的好朋友”,能意识到“他帮我修铅笔盒时,手指被划破了”比“他经常帮我”更能体现友谊;语言表达阶段,体现为“匹配感受”的能力——想表达“着急”,能判断“我攥着没写完的作业,手心全是汗”比“我很着急”更具体;修改完善阶段,体现为“自我审视”的能力——能发现“这里没说清楚我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这句话和前面写的不一样,并主动调整。
对小学中段学生而言,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让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更能帮他们建立“关注生活、主动思考”的意识,比如写完《帮妈妈洗碗》后,会意识到“妈妈每天做家务很辛苦”。这种能力的积累,既能为高年级议论文写作奠定思维基础,更契合“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会观察、会思考的儿童”的育人目标。
三、AIGC赋能教学过程:推动变革与思辨共生的实践策略
小学中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AIGC的使用需遵循“教师引导、适度介入、聚焦思辨”的原则,将技术融入写作全流程,让学生在“用技术”的过程中同步“练思维”。
1.写作准备阶段:AIGC激活观察,思辨筛选素材
写作前,以“AIGC拓展视角+自主观察验证”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素材。(《校园一角为例》)
(1)自主观察先行:先让学生带着“找3个有趣细节”的任务,观察自己喜欢的校园角落,如花坛、操场、图书角,用“画画+写关键词”的方式记录,如“花坛里的小雏菊,有的开了,有的没开。”
(2)AIGC补充视角:再让学生用AIGC工具搜索“描写校园角落的素材”,从结果中找出1-2个自己没观察到的内容,如“AIGC提到操场上的树下散落着小小的果实,我没注意到。”
(3)思辨筛选落地: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你记录的细节里,哪个最能体现校园一角的特别?AIGC提到的素材,你能去现场验证一下吗?哪些素材和你喜欢这个角落的主题没关系,需要删掉?通过“观察-补充-筛选”的闭环,让AIGC成为拓展观察视角的工具,而非直接提供素材的“仓库”,同时培养学生“基于主题选素材”的思辨能力。
2.草稿撰写与修改阶段:AIGC辅助校对,思辨优化表达
(1)基础问题交给AIGC,聚焦高阶思考:学生完成初稿后,先让AIGC检查错别字、标点错误、不通顺的句子,帮学生扫清基础障碍。教师引导学生将精力集中到“内容优化”上:AIGC帮你把“我看到很多花”改为“我看到五颜六色的花”,你觉得公园里的花具体是什么颜色的?可以写得更清楚吗?让学生在AIGC的辅助下,聚焦“如何让内容更具体、感受更真实”的高阶思考。
(2)对比AIGC建议,思辨调整表达:让学生将自己的初稿与AIGC润色后的版本放在一起对比,完成“我的选择”记录表:
AIGC建议内容 |
我是否同意(同意/不同意) |
理由(结合我的真实经历/感受) |
把“我很喜欢操场动物角的小兔子”改成“我很喜欢操场动物角的小兔子,有空我就去看望它们。” |
同意 |
我确实有空就去看小兔子。 |
把“我喂小兔子吃胡萝卜”改成“我喂小兔子吃甜甜的胡萝卜。” |
不同意 |
我喂的是生胡萝卜,不知道甜不甜。 |
通过填写表格,学生需结合自身真实经历判断AIGC建议的合理性,避免“盲目接受”,同时培养“用真实感受优化表达”的思辨能力。
3.专项训练阶段:AIGC生成“缺陷文本”,思辨发现问题
针对小学中段学生思辨能力较弱的特点,利用AIGC生成“符合学段水平但有明显问题”的文本范例,开展“找问题、提建议”的专项训练。例如,在《记一次家务劳动》的写作任务中,让AIGC生成包含“逻辑漏洞”的文本“我周六帮妈妈做家务,先擦桌子,再扫地,最后妈妈又帮我扫了一次地。”或包含“细节缺失”的文本“我帮妈妈洗碗,洗得很干净,妈妈夸了我。”随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篇作文里有奇怪的地方吗?为什么妈妈要再扫一次地?”“洗得很干净”可以怎么改,让大家知道你是怎么洗碗的?”引导学生发现“逻辑矛盾、细节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让学生在主动找问题、提建议的过程中,提升“审视文本、优化内容”的思辨能力。
四、创新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保障变革与思辨共生
传统小学中段写作评价多关注“字数够不够、语句通不通”,难以适配AIGC时代“重过程、重思辨、重原创”的教学需求,需构建“人机结合、关注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主动思考、自主表达。
1.“人机分工”的双维度评价
(1)AIGC负责基础维度评价:利用AIGC生成“基础评分表”,从“字数达标情况(300字左右)、错别字数量(少于3个为优秀)、语句通顺度(不通顺句子少于2句为优秀)、素材与主题相关性(80%以上素材贴合主题为优秀)”四个基础维度打分,让学生直观了解自己的基础问题,明确修改方向。
(2)教师负责核心维度评价:教师聚焦“原创性”与“思辨性”两大核心维度,采用“星级评价+文字反馈”的方式。
①原创性:根据“是否有个人专属的生活细节”打分,如写出“帮妈妈洗碗时,洗洁精泡沫溅到脸上”的细节,原创性三星”。
②思辨性:根据“是否能合理筛选素材、优化表达”打分,如能拒绝AIGC“加甜甜的胡萝卜”的建议,结合真实经历调整,思辨性三星。
同时在反馈中明确:AIGC的基础评分只是参考,你写的真实细节和独特想法,才是这篇作文最棒的地方,引导学生重视原创与思考。
2.“过程记录”的形成性评价
将写作任务拆解为“观察记录-素材筛选-初稿撰写-修改完善”四个阶段,要求学生提交“写作过程包”,包含以下内容。
(1)观察记录卡:用画画或短句记录的生活细节,如“9月10日,我看到老师的办公桌上有一杯没喝完的菊花茶”。
(2)AIGC使用说明:简单写下“我用AIGC查了‘描写老师’的句子”,选了‘老师的声音很温柔’,因为老师讲课的时候声音真的很温柔。”
(3)修改痕迹对比:展示初稿与终稿的关键修改处,如初稿“老师很关心我”,终稿“上次我发烧,老师摸了摸我的额头,让我去医务室休息。”
教师通过翻阅“过程包”,评价学生“是否主动观察生活”“是否能思辨性使用AIGC”“是否能优化表达”,而非仅看终稿质量。这种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比写出完美的终稿更重要”,进而主动投入写作过程。
AIGC浪潮下的小学中段写作教学,并非“技术替代教学”的被动变革,而是“技术赋能育人”的主动转型。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守护童真表达、培养思辨意识”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唯有让技术服务于“育人”本质,才能真正实现AIGC与小学中段写作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笔随智启”的过程中,学会写作,更学会思考与成长。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刘清堂.DeepSeek等AIGC类工具融入教学的潜力、风险与应对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23,(4):27-35+70.
[2]王芳.小学中段写作教学中情境创设与思维训练的融合[J].基础教育参考,2023,(10):56-58.
[3]陈明远.低学段语文写作教学中原创意识的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22,(8):45-48.
[4]刘敏.儿童友好型AI工具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3,(1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