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代入解决问题中提升核心素养 ——《为学习而设计》读后感
在角色代入解决问题中提升核心素养
——《为学习而设计》读后感
读完《为学习而设计》中关于任务设计与课堂管理的深入阐述,我深受启发。尤其是其中提出的“以角色代入实现真实学习”“以不确定剧情激发思维挑战”“以语文方式做事回归学科本质”三大任务设计理念,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窗口。任务不再只是练习,而是学生融入情境、解决问题、生长素养的真实过程。下面我结合统编教材中的典型案例,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以角色代入实现真实学习,增强情感共鸣和参与感
真实的任务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这种真实不仅来自于现实生活,也包括可能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参与者”,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深化情感体验和认知理解。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设计“环保调查员”的角色任务,让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水资源利用调查,撰写建议书、设计宣传标语。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记忆环保知识,而是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承担责任,环保意识和社会参与感自然生根。
又如,《鞋匠的儿子》一课中,学生通过扮演“小林肯”,回应“你成绩这么差,还想当班干部?”的质疑。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也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真诚与智慧赢得尊重。角色代入使语文学习不再是文本的表面解读,而是融入生活、直面问题、修养品格的真实过程。
二、以不确定剧情激发思维挑战,推动高阶思维发展
“做题”只有一个答案,但“做事”却充满不确定性和多种可能。书中提倡通过设计开放、复杂、多路径的任务,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与创造,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比如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教师可设置“侦探破案”式任务:“是谁把孩子推入险境?”引导学生发现水手的“笑”、猴子的“逗”、孩子的“气”之间多重关联。没有唯一答案,但有多重思考线索。学生必须跳出单点思维,从系统角度理解情节推进和人物关系,逻辑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慈母情深》中,教师引导学生成为“穿越者”,围绕“五角钱”展开三次探讨:是多还是少?是轻还是重?是甜还是酸?学生通过一次次思维碰撞,逐渐从浅层的母爱认知走向对贫困年代中母爱的深刻理解。任务设置的“思维关卡”延长了思考路径,推动学生走向情感与认知的深处。
三、以语文方式做事回归学科本质,强化学科实践与知识整合
语文任务设计必须回归“用语文做事”的本质。学生不仅在学语言,更在用语言完成真实的交际、审美与认知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知识被激活、被运用,并最终沉淀为素养。
比如《珍珠鸟》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担任“线索接续员”,从时间、地点、胆子、信赖、情感等多条线索中找出散文的抒情脉络。这一任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双线结构”这一语文知识,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如何梳理情节、把握情感基调、解读文本内涵。知识因运用而深刻,能力因实践而生长。
同样,在写建议书、拟标语、化解尴尬、破解情节、接续线索等任务中,学生不断经历“理解—运用—创造”的语言实践过程。他们不仅在学语文,更是在用语文思维、借语文做事、以语文成长。这正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所强调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深度融合。
《为学习而设计》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不在于“教得精彩”,而在于“学得有效”。通过角色代入、剧情设计与语文实践,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从答题者成长为解决问题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面对真实世界的能力与素养。
这正是素养导向课堂应有的样貌:学生是主角,任务是情境,语文是工具,成长是目的。而我们教师所要做的,正是为他们设计这样的学习——有角色可代入,有问题待解决,有语文能运用,有素养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