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而设计,为成长而赋能 ——读《为学习而设计》有感
为学习而设计,为成长而赋能
——读《为学习而设计》有感
(江阴市陆桥实验小学 张宇红)
捧起薛法根老师的《为学习而设计》,我仿佛推开了一扇语文教学的新窗。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陷入一些困惑:如何让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怎样让学生从“被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解开了诸多教学难题,也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教人做事”:理念革新,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
薛老师在自序中提出的“教人做事”设计理念,主张变教师“教书”为学生“做事”。这让我想起自己曾执教的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以往教学,我总是字词句段逐层教学,讲解草原的美景和蒙汉情谊,学生听得认真,却总感觉少了些什么。读了这本书后,“做一名草原小导游”的任务设计打开了我的思路。
我想在新学期教学中这样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课文中提取草原的风光特点、民族风情等关键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为“游客”设计一条草原游览路线,并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学生们的积极性肯定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可以引导有的小组绘制精美的游览地图,有的小组编排小情景剧,模拟与“游客”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究、去运用语文知识。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真正实现了从“学语文”到“用语文”的转变。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人做事”的理念核心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成长。语文学习不应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应是充满活力的“做事”过程。当我们为学生搭建起“做事”的平台,他们就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二、大观念与大问题:双向建构,撬动深度学习
书中提到了大观念与大问题的双向建构,大观念是学科思想、方法与思维的核心知识,大问题则是具有生活价值、值得反复研究的基本问题。这让我意识到,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表面,更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内涵,并将其与生活相联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常注重段落的分析、人物的定位、思想的提炼,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对生活的观照。近几年,我也开始尝试在教学中提炼大观念,提出大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深度和广度。比如在教学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时,我会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如何在事件中体现”这一大观念,然后提出“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具有类似精神品质的人,能讲讲他的故事吗”这样的大问题。学生们在思考和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会了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三、“以学为中心”:任务单元,促进素养提升
薛老师强调要整体设计“以学为中心”的主题任务单元。这让我明白,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的一篇篇课文。我们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成围绕某个主题的任务单元,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任务中,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我也尝试过单元整体设计。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保护环境”时,我依据教材内容,结合“珍爱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观念,确定了“我是家园守护者”的系列学习主题,然后设置了“家乡环境小调查”等情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他们在提取信息时,锻炼了阅读理解能力;在交流讨论和展示分享时,提高了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提出建议时,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同时,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珍爱家园的重要性,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这让我更加坚信,“以学为中心”的主题任务单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整合的语文实践中,实现核心素养的逐步提升。
读完《为学习而设计》,我受益匪浅。薛法根老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经验,为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践行“为学习而设计”的理念,以“教人做事”为指引,注重大观念与大问题的双向建构,积极开展“以学为中心”的主题任务单元教学,让我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