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学习而设计》有感——张婷
以“学习”为核,锚定语文教学的诗与远方
——读《为学习而设计》有感
张婷
在薛法根老师《为学习而设计》的字里行间,“为学习而设计” 这一理念如同一束强光,穿透语文教学的层层迷雾,照亮了教学实践的清晰路径。而其中,“以学习为核” 的设计要义,更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灵动的灵魂,让我这个深耕小学语文教学的行者,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耕耘中,不断探寻着让学习真实发生的密码。
“学生要学什么?” 这是教学起始点的叩问,如同在语文的茫茫书海为学生寻找前行的航标。小学语文教材,像是一座琳琅满目的语言宝库,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独特的语文营养。但并非所有内容都能等量齐观,需要教师练就一双 “火眼金睛”,精准捕捉最具语文价值的学习点。在教低年级《树和喜鹊》时,初读课文,看似简单的文字里,藏着 “孤单与快乐” 的情感转变,更藏着 “量词运用”“对话朗读” 的语文要素。我不再满足于让学生泛泛感受故事,而是聚焦 “为什么树和喜鹊后来不孤单了”,引导学生发现 “一棵、一个、好多好多、叽叽喳喳” 这些词语背后,数量变化带来的情感流动,让学生明白,简单的文字如何传递丰富的情绪,这才是这篇课文值得深耕的学习价值。当教学目标清晰聚焦,语文学习便有了明确的方向,不再是课堂上的 “走马观花”,而是朝着语言能力生长的 “精准灌溉”。
“怎么让他们学会?” 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挑战也最具创意的环节,如同为学生搭建通往知识彼岸的桥梁,桥的材质、造型,决定着学生通行的顺畅与否。书中强调的 “设计要义” 提醒我,要为学生打造充满趣味与智慧的学习支架。在教学中年级习作《这儿真美》时,我不再是枯燥地讲解 “怎么写景”,而是创设了 “校园小导游” 的情境任务。先带学生走出教室,用 “五感观察法” 去触摸校园的风、聆听树叶的响、嗅闻花朵的香,把生活变成活教材。回到课堂,又以 “美景拼图” 的形式,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片段用 “首先、接着、最后” 串联,把 “好词锦囊”(如 “郁郁葱葱、五彩斑斓” 等)融入其中。当学生们拿着自己绘制的 “美景地图”,绘声绘色地介绍校园角落时,我知道,这样的设计让 “写景有序、用词准确” 不再是生硬的知识点,而是他们乐于探索、能够掌握的语文技能。学习支架的搭建,要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语文学习从 “被动接受” 变为 “主动探险”,每一步都走得兴致盎然。
“学会了吗怎么检测?” 这是教学闭环的关键一环,如同为学生的学习旅程设置的 “加油站” 与 “检验站”,既要看学生是否 “吃饱”,又要明晰 “吃得如何”。检测不是冰冷的试卷评判,而是充满温度的学习反馈。高年级有一篇小古文——《司马光》,课文虽短小精炼,但对于学生来说脱离了语言运用的场景,还是有少许晦涩难懂的词语的。因此我们不能急于用选择题、翻译题来衡量学习成果,可以设计 “古文小剧场” 活动。让学生分组编排课本剧,不仅要准确呈现文言文的意思,还要通过神态、动作传递人物性格。在表演与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发现 “群儿戏于庭” 里 “戏” 的活泼、“光持石击瓮破之” 中 “持”“击” 的果敢。同时,开展 “古文新说” 交流,让学生用现代故事的形式重新讲述司马光的故事,检测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语言转化能力。这样的检测方式,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把评价变成了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展示与交流中,清晰看到自己语文能力的成长轨迹,也让教师精准把握教学的得失,为下一段学习旅程调整方向。
在践行 “以学习为核” 设计要义的过程中,我愈发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学是一场关于 “人” 的滋养之旅。每一次对 “学什么” 的精准定位,都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生长点的尊重;每一次 “怎么学” 的巧妙设计,都是对学生学习热情与智慧的唤醒;每一次 “学会了吗” 的温暖检测,都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珍视与鼓励。
当我们把 “以学习为核” 真正融入语文教学的血脉,语文课堂便不再是知识的 “搬运场”,而是学生语文生命拔节生长的 “百草园”。在这里,汉字会发芽,诗词能开花,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的滋养下,长成独一无二的栋梁。而我,愿做这片园子里的辛勤园丁,用 “以学习为核” 的设计,浇灌出满树繁花,让语文教学的诗与远方,在课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灿烂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