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刘炎 于名家课例与著作中探寻语文教学-读黄厚江老师案例著作有感
于名家课例与著作中探寻语文教学的真谛——阅读感悟
江阴市周庄中学 顾刘炎
在语文教学的漫长探索之路上,许多一线教师常陷入“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困惑,课堂设计要么脱离文本本质,要么忽视学生主体需求。而阅读黄厚江老师名家的课例、论文与专著,犹如在迷雾中找到灯塔,不仅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更让我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与价值有了更为深刻且系统的认知,每一次研读都如同与名师对话,收获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对语文教育初心的坚守。
一、黄厚江老师:以“本色”为基,让语文教学扎根文本与学生
黄厚江老师深耕语文教学数十年,其提出的“本色语文”理念,打破了当下部分语文课堂过度追求形式创新、忽视语文本体的误区,而《阅读课的姿态——体式教学的说法和课例》《黄厚江与语文共生教学》等著作,更是将这一理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完整呈现,让“本色”二字成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教学指南。
(一)精准把握文本体式,让教学“不跑偏”
黄老师始终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前提是“读懂文本”,而“读懂”的关键在于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不同文体有其独特的语言逻辑、表达规律与审美价值,教学设计若脱离体式,便会陷入“泛语文”的陷阱。在《阅读课的姿态》中,他以散文教学为例,明确提出“散文教学要由个性话语指达个性心灵”:相较于小说侧重情节与人物,散文的灵魂在于作者的“个性表达”,可能是一句看似随意的感慨,一个独特的意象选择,或是一段细腻的场景描写,教学需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个性话语”,追溯背后作者的情感波动与生命体验。
比如他在《春酒》教学中,并未简单停留在“思乡”主题的讲解,而是聚焦琦君散文“柔婉细腻”的语言风格:从“母亲冲的酒是八宝酒,是用八种可爱的东西泡的”中“可爱”一词的童真视角,到“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中动作描写的鲜活感,通过反复品读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让学生自然体会到作者对童年、对母亲的怀念,而非生硬地灌输主题。这种“依体式定教路”的思路,同样适用于小说、诗歌教学——他在《我的叔叔于勒》课例中,提出小说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将知识学习转化为借助知识的阅读活动,将人物分析转化为人物品读,将主题理解转化为意义建构,将写法学习转化为表达体验。在实际教学中,他不直接让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而是引导学生梳理“全家对‘于勒’称呼的变化”“菲利普先生两次‘哆嗦’的细节差异”,让学生在文本细节的咀嚼中自主发现人物的自私与虚伪,真正实现“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二)坚守学生立场,让课堂“为学生”
黄老师的“本色语文”,从不只关注文本,更始终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央。他在著作中多次强调:“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语文解决问题,提升语文素养”,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需求,避免“教师自说自话”的课堂。
在《孔乙己》课例中,针对学生对“孔乙己悲剧原因”理解不深入的问题,黄老师没有直接讲解社会背景,而是设计了三个阶梯式问题:“孔乙己为什么总穿长衫?”“他为什么非要教小伙计写‘茴’字?”“掌柜最后问‘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有什么用?”——从人物外在行为到内在心理,再到社会环境的映射,问题难度逐步提升,既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又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文本背后的深意。此外,他还特别注重学生“学法养成”,在议论文教学中,他不满足于让学生“找论点、分论点”,而是教学生“如何判断论点的合理性”“如何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联”,甚至让学生尝试“给文章补充一个更恰当的论据”,将“知识接收”转化为“能力运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二、阅读启示:回归语文本质,守护教学初心
研读黄厚江老师的课例与著作,我深刻意识到,优秀的语文教学从不依赖华丽的形式,而是始终围绕两个核心:一是“扎根文本”,尊重文本体式,挖掘语言本质;二是“立足学生”,贴合认知规律,连接生活体验。这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在文本解读上,我将不再“凭经验定教学内容”,而是先深入分析文本体式——教散文时,聚焦作者的个性表达与情感脉络;教小说时,关注情节、人物与主题的关联;教诗歌时,品味意象与韵律的美感。同时,借鉴黄老师“以问题驱动思维”的方法,设计阶梯式、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读懂文本。
在学生引导上,我将学习肖老师“从细微处入手”的耐心,不急于求成地讲解知识,而是从字词品读、生活联系等学生熟悉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在“浅浅的”体验中逐步感受语文的深度。比如在写作教学中,不再给学生“宏大的主题”,而是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小事、捕捉细微的情感,让写作成为“表达真实自我”的方式。
语文教学是一场“慢”的艺术,需要教师有扎根文本的深度,有贴近学生的温度,更有坚守本质的定力。黄厚江、肖培东两位老师用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不必刻意“深刻”,也无需追求“华丽”,只要守住“文本”与“学生”这两个核心,就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与生命力,让学生在语言的滋养中成长为有温度、会思考的人。这便是我从名家著作中收获的最珍贵的启示,也将成为我今后教学道路上始终坚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