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点评分析

张慧 黄厚江 《<诗经>二首》课堂实录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25-08-29 17:20:16     来源:cailiya2023

黄厚江 <诗经>二首》课堂实录读书笔记

江阴市文林中学     张慧

在古诗教学领域,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韵律之美与主题内涵,一直是教育者探索的重要方向。黄厚江老师《<诗经>二首》的课堂实录,为我们展现了极具启发性的教学实践,其中关于韵律与主题关联的引导,以及对主题多方位思考的推动,都值得深入研读与反思。

一、古诗教学中韵律与主题的紧密关联

在古诗的世界里,韵律绝非单纯的形式技巧,它与诗歌主题的表达如同血肉相连,相互映衬、彼此成就。黄厚江老师在《<诗经>二首》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朗读的细致指导和对表现手法的深入剖析,让这种关联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一)朗读节奏:情感表达的“晴雨表”

《诗经》多为四言句式,其基本的朗读规律是两两停顿,但要真正读出诗歌的韵味,就需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求,赋予节奏长短、快慢的变化。黄老师在教学《关雎》时,敏锐地指出这一点:“读这个四言的句子基本的规律是两两停顿,但是要把它读得有味道,应该要有一些长短的变化。因为有变化,情感的表现就会更细腻。”在学生朗读后,他进一步针对最后四句提出改进建议,“最后四句的那种节奏变化还可以更明显一点点,尤其是最后一句”“这个快慢的变化还可以适当的加强一点点,就像最后一句,这个可以更慢一点,第二句可以稍微快一点”,并带领学生进行师生齐读。

这种对朗读节奏的精准把控,实则是对诗歌主题中情感变化的深度挖掘。《关雎》描绘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情感从最初的倾心向往,到后来的深切思念,再到想象中与淑女成婚的美好憧憬,是一个逐步递进、细腻变化的过程。通过调整朗读节奏,将这种情感的起伏直观地展现出来:节奏放缓时,能凸显君子对淑女的深情凝望与无尽思念;节奏稍快时,又可表现出君子在追求过程中的急切与期待。学生在这样的朗读实践中,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更能在节奏的变化中触摸到诗歌主题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实现了对主题的初步感知与理解。

同时,黄老师还强调“押韵的字尽可能把它读得饱满一点,反复的字要有点变化”。押韵是古诗韵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饱满地读出押韵字,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让诗歌的韵律更加和谐悦耳。而反复出现的字在朗读时做出变化,既避免了单调乏味,又能在重复中强化诗歌的主题情感。比如《关雎》中“参差荇菜”多次出现,在朗读时根据上下文情感的不同做出细微变化,既能突出荇菜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又能暗示君子对淑女追求过程的持续与执着,使韵律与主题的关联更为紧密。

(二)重章叠唱:主题深化的“助推器”

重章叠唱是《诗经》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也是诗歌韵律与主题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黄厚江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比《蒹葭》与琼瑶《在水一方》的写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重章叠唱对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三章结构相似,仅在个别字词上有所变化,形成了典型的重章叠唱。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手法的效果,学生指出“使得三个句子在重复的过程中,通过个别字的变换,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同时也使诗歌有层次感,体现出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从韵律角度来看,这种重章叠唱的形式,让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韵律更加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音乐美感,便于吟唱记忆。而从主题表达层面,其作用更为显著。首先,通过“蒹葭”颜色从“苍苍”到“萋萋”再到“采采”的变化,以及“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的状态改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在漫长的时光里始终没有放弃对“伊人”的追求,凸显了追求过程的艰辛与漫长。其次,“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地点变换,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对道路艰难程度的不同描述,既展现了“伊人”行踪的缥缈不定,又深刻体现了主人公执着坚定的追求精神。这种在韵律重复与变化中,主题情感不断得到强化和深化,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向往,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品格。

相比之下,琼瑶的《在水一方》虽然也借鉴了《蒹葭》的部分元素,如“绿草苍苍、白雾茫茫”与“绿草萋萋、白雾迷离”的前后呼应,有重章叠唱的影子,但按照惯例,重章叠唱需要有三次排比式的反复演示,《在水一方》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从主题表达效果来看,它虽然也表达了对“佳人”的追求,但由于缺乏《蒹葭》那种多次重复且富有变化的重章叠唱结构,其对追求过程的艰辛、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以及“佳人”缥缈不定特点的展现,都远不如《蒹葭》深刻、细腻。黄老师通过这种对比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重章叠唱这一韵律形式对主题表达的重要助推作用,明白恰当的韵律形式能够让诗歌主题更具感染力和深度。

(三)比兴手法:主题引入的“桥梁”

比兴手法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在韵律与主题之间搭建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在教学《关雎》时,有学生指出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开头借雎鸠鸟比喻男女间的爱情,这是‘比’的手法;并以此引出下文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这是‘兴’的写法”。

从韵律角度而言,以雎鸠鸟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四言,节奏明快,押韵和谐,为诗歌奠定了优美的韵律基调,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而从主题表达来看,雎鸠鸟在河洲上相互和鸣,象征着美好的爱情,诗人借此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类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使主题的引入自然而流畅,不显得突兀。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让诗歌在开篇就通过优美的韵律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同时也为主题的展开做好了铺垫,让读者能够在欣赏韵律美的同时,顺利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爱情主题。

此外,比兴手法还能使诗歌主题更具含蓄美和象征意义。通过比兴手法赋予主题的深层内涵,在韵律的映衬下,更显韵味悠长,让学生在品味韵律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挖掘主题的丰富意义,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层次。

二、古诗教学中主题的多方位思考

古诗的主题往往并非单一、直白的,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挖掘和思考。黄厚江老师在《<诗经>二首》的教学中,打破了对诗歌主题的传统单一解读,引导学生从形象分析、情感内涵、现实意义等多个维度展开思考,让学生对诗歌主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一)形象分析:解读主题的“钥匙”

诗歌中的形象是主题表达的载体,对形象的深入分析是理解诗歌主题的关键。在课堂上,黄老师引导学生对《蒹葭》《关雎》《在水一方》中的主要形象“伊人”“淑女”“佳人”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差异中挖掘主题的不同侧重。

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伊人”是爱的人,“佳人”不光代表爱;有的提出“伊人”还指人生路上的知己、对自己人生事业有帮助的人,甚至象征着人们追寻理想和目标时的艰难过程;还有的指出“佳人”强调美貌,更多是狭义的爱情对象,“伊人”更多的是美,不一定是美人,“淑女”则勤劳能干、文静美好、内外兼修。黄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引导,指出“伊人”最大的特点是行踪飘忽不定,让人可望不可即、可求不可得,这种特点赋予了“伊人”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它可以是人们心中追求的美好理想、高尚品德,或是一段难以企及的美好情感;“淑女”则更贴近现实生活,代表着适合家庭生活、内外兼修的美好女性形象,体现了对现实中美好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向往;“佳人”则侧重于外在的美貌,主题表达相对狭义,更多局限在对美貌异性的爱慕。

通过对这三个形象的多方位分析,学生们不再局限于对诗歌爱情主题的单一理解,而是能够从形象的特点出发,挖掘出主题背后所蕴含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等丰富内涵。这种以形象为切入点的主题思考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解读古诗主题的有效“钥匙”,能够更主动地去探索诗歌主题的深层意义。

同时,黄老师还引导学生分析三首诗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探讨哪首诗里的男主人公形象更鲜明。在分析《蒹葭》中的男主人公时,学生们认识到他面对可望不可即、可求不可得的“伊人”,依然执着追求。黄老师借此升华主题,告诉学生“不可得也要求更重要,更可贵的是求,而不是为了得。一句话叫不可得也要求,第二句,求不是为了得,不得也要求最美好的过程,就是在享受的这个求的过程中”。这一引导让学生从男主人公的形象中,不仅看到了对爱情的执着,更领悟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追求的过程本身比结果更重要,这种对主题的拓展思考,让学生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将诗歌主题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赋予了诗歌更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情感内涵:挖掘主题的“深度”

古诗是情感的艺术,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情感内涵,是理解主题深度的重要途径。黄厚江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关雎》中,君子对淑女的情感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倾心向往,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深切思念,再到“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美好憧憬,情感层层递进,细腻而真挚。黄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节奏的变化中体会这种情感的起伏,进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这一主题的丰富情感内涵——既有对爱情的热烈渴望,也有求而不得的忧愁,还有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

在《蒹葭》中,主人公对“伊人”的情感则更为复杂。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重章叠唱中字词的变化所体现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在追求过程中的情感波动,从而深刻理解诗歌主题中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在追求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不易,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情感的核心,感受到主题所蕴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三)现实意义:拓展主题的“广度”

古诗虽然产生于遥远的古代,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哲理和精神往往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能够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黄厚江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将诗歌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拓展主题的“广度”,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现实魅力。

在分析“伊人”“淑女”“佳人”的形象特点后,黄老师提出“若在伊人、佳人、淑女中选一个,你会追求谁?”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有的选择“伊人”,认为追求“伊人”的人具有诗人气质,更为高贵;有的选择“淑女”,觉得“淑女”勤劳能干,更适合家庭生活。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总结,指出“一心追求伊人的人,是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他(她)高贵。其实‘淑女’我觉得更适合我们家庭过日子的人,勤劳又善良,文静美好,内外兼修”。这种引导让学生将诗歌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爱情观、价值观联系起来,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好情感、美好人物的追求标准,使诗歌主题具有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分析《蒹葭》中男主人公的执着追求时,黄老师更是直接将其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告诉学生“我们学这首古诗就是要从这样的角度去提高我们的这种修养”,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理想、目标的追求,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即使可能无法实现,也要保持执着的精神,享受追求的过程,这种对主题现实意义的挖掘,让古诗不再是孤立于现实的文学作品,而是能够成为学生人生成长的精神养分,拓展了诗歌主题的影响范围和价值空间。

黄厚江老师《<诗经>二首》的课堂教学,为古诗教学中韵律与主题关联的讲解以及主题多方位思考的引导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借鉴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韵律与主题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诗歌主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古诗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