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亮课堂,思考成就卓越 ——读《课堂高手是怎么样练成的》有感
阅读点亮课堂,思考成就卓越
——读《课堂高手是怎么样练成的》有感
江阴市澄西高级中学 何志红
作为一名踏入教坛第六个年头的高二班主任兼生物老师,我时常在繁忙的教学与德育工作间隙审视自己:我的课堂足够吸引学生吗?我的德育真正走入学生内心了吗?六年的时光,褪去了初为人师的青涩,却也带来了些许的职业倦怠与对专业发展瓶颈的困惑。恰逢学校“书香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我选择了《课堂高手是怎么样练成的——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观察与思考》这本书,希望从中寻找到突破自我的路径。沉浸书中,仿佛与一位智慧长者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其所观、所思、所悟,如涓涓细流,滋润了我些许干涸的教育心田,更如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1 重塑认知:课堂高手的内涵远不止“授业”
在阅读之前,我潜意识里对“课堂高手”的定义,或许更偏向于那些口若悬河、知识渊博、能精准押题、让学生取得高分的老师。然而,本书开篇便颠覆了我的这一狭隘认知。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课堂观察案例指出,真正的课堂高手,首先是“解惑”与“传道”的大师,其次才是“授业”的能手。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会了没有”,更是学生“是怎样学会的”、“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什么”、“是否激发了持续探索的欲望”等。
这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过去,我可能过于满足于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光合作用的原理、基因的显隐性遗传规律等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清晰无误地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巩固。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就是生物教学的全部?本书启示我,生物学科的魅力在于其本身是一部探索生命奥秘的史诗,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思维方法与生命教育素材。一位真正的生物课堂教学高手,应该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向科学家一样勇于探索,如: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假设(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如何从现象中提炼规律(如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如何理解生命系统的复杂与和谐(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更要渗透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如伦理道德在生物技术应用中的边界)。我的角色,不应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应是学生科学思维的点燃者、探究旅程的引导者和生命情怀的培育者。这种教学境界的升华,是我今后努力的核心方向。
2 精雕细琢:于细微处见真章的课堂设计艺术
本书花费了大量篇幅探讨课堂教学的微观设计,其细致程度令人叹服。小到一个提问的措辞、一个例题的选择、一次小组讨论的时长控制,大到一节课的起承转合、一个单元的项目式学习规划,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关于“问题链”设计的论述。高手教师的课堂提问绝非随机的、零散的,而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反观我的课堂,有时为了赶进度,提问往往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或一些无效的琐碎语或停留在简单复述知识的层面,缺乏挑战性和思维深度。例如,在讲“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时,我可能直接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记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并没有让学生从真正的原理去理解知识。这本书中的理念启发我,可以设计更富层次的问题链:“如果我们把照射到这片玉米地的太阳能总量设为100%,最终有多少能储存在玉米籽粒中被人类利用?(引出传递效率)为什么能量不能10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分析呼吸消耗、未利用等多方面原因)从能量流动角度,谈谈‘素食’为何在一定程度上更环保?(联系实际,深化理解‘逐级递减’的意义)”。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更训练了他们的分析、推理和迁移应用能力。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分钟课堂时间的背后,都需要教师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精心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这份“台下功”,正是区分普通教师与课堂高手的关键。
3 对话生成:从“独角戏”到“交响乐”的师生互动
本书另一个强烈冲击我的观点是:最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个人才华的完美展示,而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思维碰撞共同奏响的“交响乐”。高手教师极其擅长营造安全、包容、积极的课堂对话氛围,他们倾听学生不仅是听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更是倾听学生的思路和想法、甚至是错误答案背后的思维火花,他们善于将学生的发言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顺势引导,生成新的教学契机。
作为班主任兼生物老师,我深知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应该打破班主任固有的“管理者”姿态,做个有趣鲜活的生物老师,但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却因追求效率和秩序,无形中压制了生物课堂该有的一些有趣的动态生成。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预设之外的问题或给出一个看似“古怪”的答案时,我可能会因担心偏离教学主线而简单回应后快速拉回轨道。本书告诉我,这些“意外”恰恰是课堂最鲜活、最富有教育价值的时刻。它可能反映了学生的真实困惑,可能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师需要有一双慧眼和一份耐心去捕捉、放大并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在生物课上,当讲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时,若有学生提出“那现在人类还在进化吗?”这样的问题,这正是一个绝佳的讨论契机,完全可以暂时放下原定计划,引导学生从基因频率变化、环境选择压力等角度展开一场小型辩论或探究。这种基于尊重和信任的深度互动,能让知识在交流中增值,让思维在碰撞中深化,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对我既是教学艺术的启发,也是班级管理民主化的映照。
4 反思赋能:在持续回溯中实现专业跃迁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作者笔下的课堂高手,无一不是深度反思的实践者,他们的反思不仅局限于“这节课我讲完了没有”,而是深入拷问:“哪些设计是成功的?为什么成功?”“哪些环节效果不佳?根源何在?”“那个学生今天为什么走神?是内容太难还是方式枯燥?”“我今天的某个评价语言是否恰当?会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也是极具反思价值的,细致入微的反思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能力,还可以逐渐掌握鼓励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技能。
这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工作六年以来,虽然学校也要求写教学反思,但有时难免流于形式,甚至总是以“太忙了”、“没时间”等为借口记录一些泛泛而谈的套话,缺乏对自身教学行为犀利的解剖和持续跟进的改进措施,这使得我站上讲台六年了都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精彩教学风格,我虽有一些独特性格带来的教学魅力,但课堂教学总是很不出彩,一些爱皱眉头、“是不是”、“对不对”等口头语,以及对学生无效的评价等不良习惯带我的很大的困扰,但久久都没有改正,这使我对自己的课堂很没有信心。这本书为我树立了榜样:反思应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专业习惯。它需要真诚,需要勇气,更需要方法和坚持,我可以从记录具体的教学片段开始,像案例研究一样分析成功与失败之处;可以基于学生的作业和反馈反推教学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尝试进行简单的行动研究,针对某个教学难点(如如何帮助学生建立遗传图谱分析的思维模型),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比效果,寻找最优解,针对不同的课设计并不断完善更具结构性的板书。这种持续的、指向问题解决的反思,才是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的核心引擎。它不仅关乎教学技能的精进,更关乎教育智慧的生长,这种高效的反思策略不仅可以助我做一名课堂教学高手,也可以助我在德育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5 德育无痕:学科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作为班主任,我对书中所强调的“学科德育”感触尤深。课堂高手从来不是孤立地传授知识,他们总是能敏锐地挖掘学科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道德价值,并自然而然地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生物学科是生命教育的天然载体,能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规律和来之不易,面对当下的高中生心理需求多样化、复杂的网络环境带来的多样价值观等现状,深刻的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生物学则是最好的教育载体。本书让我更加明晰了如何在生物课堂上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讲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可以渗透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讲生物进化,可以培养学生敬畏自然、勇于探索、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讲内环境与稳态,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健康、珍爱生命,并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讲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这本书帮助我打通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的壁垒,让我认识到,每一门课程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高效的德育,就蕴藏在高质量的学科教学之中。
掩卷沉思,心潮澎湃。《课堂高手是怎么样练成的》这本书,没有高深晦涩的理论堆砌,有的是一位教育实践家扎根课堂的敏锐观察和充满教育智慧的深度思考。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不足与差距;它更像一座灯塔,为我专业发展的航程指明了方向。六年的教龄,正是一个承前启后、寻求突破的关键期,我深知,成为课堂高手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理念的更新、技术的锤炼、反思的坚持和情怀的坚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想做一名真正的课堂高手,就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实现真正的“教育高手”。感谢这次“书香校园”活动,让我有幸与这本好书相遇。未来,我定将书中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教育实践中细细揣摩、慢慢修炼,努力让我的课堂教学更有深度、有温度、有活力,努力让我所带的班级更加和谐、积极、向上,真正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