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保温练习
高三生物保温练习1 2025.5.15
一、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5题,每题2分,共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中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核酸中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碱基中
B. 磷脂、ATP和还原型辅酶Ⅱ均含有C、H、O、N、P等大量元素
C. 糖类在供应充足时可大量转化为脂肪,供能不足时脂肪也会大量转化为糖类
D. 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均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2. 以下与细胞骨架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和纤维素构成的网架结构 B. 胞质环流现象与线粒体和细胞骨架有关
C. 控制细胞骨架合成的基因只在真核细胞中表达 D. 细胞骨架一旦产生便不再发生变化
3. PMA、PHT和VHA分别是某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上的3种H+转运
蛋白,图示为该植物根细胞吸收土壤中磷酸盐的过程。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 用VHA抑制剂处理根细胞,可导致液泡pH降低
B. 提高PMA的活性,有利于根细胞吸收磷酸盐
C. 运输H+的同时,PHT可顺浓度梯度运输HPO4(2-)
D. 图中3种转运蛋白结构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 下列关于科学家开展的生物学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还原剂,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
B. 恩格尔曼根据需氧细菌聚集在光束照射的叶绿体周围推测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
C. 丹尼利等发现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外可能还含有蛋白质
D. 高斯以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发现其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形增长曲线
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古文都蕴含着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古文与生物学知识对应正确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在螟蛉身上产卵,说明两种生物之间有体内寄生关系
B.“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鬓毛衰”是因为酪氨酸酶活性升高引起
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群落发生了季节性变化
D.“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体现了行为信息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6. 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的目的是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子
B. 单倍体育种操作简便且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利用生长素得到番茄的无子果实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 诱变育种得到有利变异少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7. apoB基因在人体的肝细胞和小肠细胞中可表达出两种结构不
同的载脂蛋白,分别为B100和B48。下图是其表达机理,相
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中内含子的切除导致产生的mRNA链的长度短于apoB基因
B. ②过程中tRNA的5′端携带氨基酸并通过氢键与mRNA结合
C. B48的分子量小于B100是由于RNA加工导致终止子提前出现
D. 不同细胞中RNA加工导致的可遗传变异属于表观遗传
8. 图1为人体内3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示意图,图2表示某时刻
兴奋在神经元B上的部分传导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降低神经元A周围环境中的K+浓度,则其兴奋性增强
B. 若先后刺激神经元C和A,则神经元B的膜外电位不会升高
C. 据图2中的①可判断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从右向左传导
D. 图2中的②处K+外流恢复静息电位,④处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9. 将二倍体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体葡萄柱头上,可获得无子葡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爬山虎的花粉能与葡萄正常授粉,说明二者属于同一物种
B.无子葡萄的形成是因为二倍体葡萄减数分裂发生联会紊乱无法产生正常配子
C.无子葡萄的获得是因为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D.爬山虎花粉的作用是刺激葡萄子房壁膨大形成无子葡萄
10. 神经末梢释放的蛋白A能与肌细胞膜蛋白Ⅰ结合并形成复合物,进而与膜蛋白M结合触发肌细胞内信号转导,使乙酰胆碱(ACh)的受体(AChR)在突触后膜成簇组装,最终形成神经肌肉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其形成机制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ChR基因发生突变,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将完全丧失
B.若机体存在蛋白A的抗体,可能会导致骨骼肌收缩效应减弱
C.蛋白I和ACh作为信号分子可改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
D.神经末梢释放蛋白A和乙酰胆碱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11. 槲寄生是一种半寄生植物,既可进行光合作用,又可从杨树等寄主中获取水分、无机盐及少量的有机物等。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光照和水分属于影响槲寄生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
B. 槲寄生和杨树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和种间竞争
C. 槲寄生位于杨树的树冠,体现了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
D. 在生态系统中,槲寄生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
12. 亚硝酸细菌为一类可将NH3氧化为HNO2的化能自养细菌,因其常常和其他细菌伴生在一起难以纯化。下图为从某污水厂污泥中分离、筛选和鉴定亚硝酸细菌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接种9个平板,目的是在合适的浓度下筛选出相应的单菌落
B. 过程②挑取单个菌落接种到斜面上保存,并在试管底部做好标记
C. 过程③进行平板划线,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
D. 与富集培养基相比,筛选亚硝酸细菌的培养基中应不含有机碳源
13. 氮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氮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
部分,右图所示为氮循环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氮元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能够循环往复利用
B.硝化作用主要由生产者完成,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C.参与生物固氮过程的生物可以是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
D.无机氮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生物固氮作用和植物根系吸收
14.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传统发酵以混合菌种的液体及半固体发酵为主
B. 果酒发酵时须每隔12 h打开瓶盖防止瓶中气压过大
C. 果醋发酵时将温度控制在18~30 ℃可避免杂菌污染
D. 泡菜制作时放入香辛料可抑制杂菌生长和调节风味
15. 如图为酱油的制作流程,其中米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米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所需的蛋白酶、 脂肪酶等,该过程需要提供营养物质、通入空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豆、小麦都要蒸煮的目的是为了杀死种子胚
B.发酵罐发酵需要将罐内的pH控制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
C.发酵罐发酵类型为有氧发酵,而发酵池发酵为无氧发酵
D.发酵过程中的反应均发生在胞内
二、 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 题,每题 3 分,共计 12 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错选或不答的得 0 分。
16. 下列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有关物质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有( )
A. 提取纯净细胞膜时,应向鸡血中加入适量清水使其破裂
B. 提取绿叶中色素时,应研磨后加入CaCO3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C. 提取DNA时,应向研磨液中加入冷酒精以促进杂质蛋白沉淀
D. 提取单细胞蛋白时,应采用过滤和沉淀等方法将其分离和干燥
17. 高中生物学实验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成所述目标的是( )
A.用沸水浴可缩短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所需时间
B.蒜不定根长约1cm时放入冰箱冷藏室培养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C.将PCR产物和温热的琼脂糖溶液混合后倒入电泳槽,待凝固后接通电源
D.微生物培养基制备时,待培养基冷却至室温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18. 下图表示小麦种子形成过程中几种激素含量和种子鲜重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A. 小麦体内的玉米素能促进细胞分裂,还能为籽粒的形成提供物质和能量
B.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期间,籽粒内玉米素、赤霉素、生长素含量依次出现峰值
C. 小麦体内的赤霉素与生长素可能具有调节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与积累的作用
D. 小麦籽粒成熟时干物质增加但鲜重减少,这与自由水含量降低有关
19. 图示为某地耐盐牧草—肉羊—鲜食玉米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 有机肥为耐盐牧草提供的能量仅少部分流入羊的体内
B. 厌氧发酵生产青贮饲料过程中大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
C. 氨化处理的秸秆提高了其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
D. 需不断向该生态系统投入物质和能量以保证结构的稳定
20.(11分)动物体内的白色脂肪细胞(WAT)转化为棕色脂肪细胞(BAT)即白脂棕色化,可促进脂肪消耗,增加产热,提高瘦肉率。
(1) 图1所示为有氧呼吸第 阶段,H+通过复合体Ⅰ、Ⅲ、Ⅳ转运至线粒体膜间隙,并顺浓度梯度通过 (细胞结构)上的ATP合酶,生成大量ATP。
(2) 图2是小鼠WAT和BAT细胞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图1、图2回答问题。
① 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白脂棕色化之后产热效率提高的原因
。(2分)
② N9是复合体Ⅰ上的亚基,通过调节NAD+/NADH平衡提高白脂棕色化相关基因UCP的表达,促进白脂棕色化,进而 使机体产热增加,加速脂肪消耗补充能量。
(3) 线粒体的脱氢酶DLD可促进白脂棕色化,为探究DLD与N9的关系,进行相关实验。
① 将含DLD基因或含N9基因的过表达载体按不同组合转入细胞中,图3结果说明
。
② 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研究DLD与N9的互作情况,构建两种重组质粒分别表达Flag-DLD融合蛋白、His-N9融合蛋白,并获得转入不同质粒组合的细胞。先利用抗体甲偶联磁珠对各组总蛋白进行收集,将收集的蛋白电泳,再分别用抗体乙与抗体丙进行检测,结果如图4.实验结果表明DLD与N9存在互作,请根据实验步骤及结果选择对应位置的抗体。
甲: 乙: 丙:
A.抗Flag抗体 B.抗His抗体 C.抗UCP抗体 D.无关抗体
(4) DLD基因在哺乳动物中具有保守性,有人提出可通过研发药物提高DLD基因表达,达到减肥效果。请从稳态与平衡的角度辩证评价该方案并说明理由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