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文章推荐

以心为桥,赋能写作 ——读《教师的 6 节心理课 写作赋能》有感

发布日期:2025-10-12 10:45:23     来源:lufeng2023

近期读完《教师的 6 节心理课 写作赋能》一书,仿佛在写作教学的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不同于以往侧重写作技巧的教学书籍,这本书以教师视角切入,将心理学知识与写作教学深度融合,用 6 节层层递进的心理课,既解答了学生写作时的心理困惑,也为教师突破写作教学瓶颈提供了全新思路,让我对 “写作赋能”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最触动我的,是对学生写作心理困境的精准剖析与破解之法。身为教师,我常困惑于学生 “怕写作文” 的普遍现象:有的学生面对题目无从下笔,咬着笔杆发呆;有的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还有的学生因一次差评就对写作彻底失去信心。以往我多从 “多练多写”“模仿范文” 等技巧层面引导,却忽视了背后的心理根源。而这本书指出,学生的写作障碍往往源于 “表达焦虑”“自我效能感低下”“创作畏难” 等心理问题。比如第一节课提到的 “正念写作法”,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深呼吸,放下 “要写好” 的心理负担,从描述眼前的一支笔、一本书开始,逐步打开表达的闸门。我在班级中尝试后发现,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竟然能写出细腻的文字,这让我意识到,唯有先解开学生的心理枷锁,写作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看清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 “心理赋能者” 角色。书中强调,教师的教学心态、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我曾习惯用 “中心明确”“语句通顺” 等标准化标准评价作文,圈画修改时过于严苛,却没注意到学生拿到作文本时失落的眼神。书中第三节课 “积极反馈的艺术” 给了我很大启发:教师不仅要指出问题,更要放大学生的闪光点 —— 哪怕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一句真诚的感慨,都要明确肯定。我调整评价方式后,在作文评语中加入 “你对春天的观察真细致,‘柳枝垂落如丝带’这个比喻太形象了”“这段对友情的描写很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等具体表扬,发现学生们写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找我讨论作文的学生也多了起来。这让我明白,教师的认可不是简单的鼓励,而是点燃学生写作信心的火种。

此外,书中关于 “教师自我赋能” 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也要求教师保持对写作的热情与思考。书中提到,教师要定期进行 “教学反思写作”,记录课堂中的成功与不足,同时坚持个人写作实践,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写作中的难点与乐趣,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我开始坚持写教学日记,梳理每节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尝试写散文、随笔,当我把自己的写作经历分享给学生时,他们眼中满是好奇与敬佩,课堂上的互动也更加活跃。这种 “教学相长” 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写作教学的新价值。

《教师的 6 节心理课 写作赋能》没有深奥的理论堆砌,而是用具体的案例、可操作的方法,为写作教学搭建了 “心理” 与 “写作” 之间的桥梁。它让我认识到,写作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训练,更是心灵成长的过程;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技巧,更是用心理智慧赋能学生,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表达的快乐、建立自信。未来,我将把书中的理念融入每一节写作课,以心育心,以笔赋能,陪伴学生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成长。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