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转型应基于核心素养 2020-10-1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教学转型应基于核心素养

贡和法

       基础教育的本质应是它的“基础性”,它是与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特点相联系

的,其作用在于为处在本阶段的学生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国际上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表明,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基础教育既不可

替代也不能超越,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

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20143月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

见》中,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

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和课堂教学转型的方向。

第八次课程改革已历经十多年,这些年来基础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然而,当改革的激情逐渐消退,基础教育的改革者、学校教学的实践者们依然存在着

困惑和困境:就目前而言,知识本位、应试教育仍填满了学校生活的缝隙;学科教学的

表层化现象仍然突出;师生争分夺秒地获取知识,“有效教学”的追求过程中却出现了

“成绩有效背后的兴趣缺失,教学有效背后的教育缺失”的现象。

    如今,教育领域正在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必将为基础教

育带来一场“深度革命”。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瞄准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是

学生的幸福成长和健康发展。坚持以生为本,强调以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心智发展为

主要课堂形态,师生间“教”与“学”关系的重心最大可能地向学生转移。这一“教

学转型”旨在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个深度的理解,并学会与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有机

联系和理性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科教学更好地来助推学生

“学习能力的生根”,实现“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的价值追求。

       教学转型应基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

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注重自主发

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指标取向而言,“核心素养”应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

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基础

教育应给予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一是思想素质,它是学生做人的基础;一是思维素

质,它是学生做事的基础。

       教学转型即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其根本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改变

学生的思维方式。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21世纪公民必备的素养是“学会

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2003年又增加了“学会改变”,并将这些基

本素养视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五大支柱。基于此,新课程的教学要实现“四基”、

“四力”的任务,即通过教学给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

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是一个以知识理解为载体引导学生建构成长意义的过

程。教师应确立如下教学理念:零散的知识是构不成能力的;一切学习效能低下的教

学,都属于表层教学;教学不能止于知识,而要进入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

作用不是“告诉”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励”学习热情,“引领”处

事方法、态度、价值观以及综合能力。课堂教学的新形态应该是:理解性的课堂,而

不是灌输性的课堂;建构性的课堂,而不是接受性的课堂;反思性的课堂,而不是表演

性的课堂;探究性的课堂,而不是纯知识性的课堂。与此对应的教学策略应是:引领学

生自我导向学习、引导学生问题导向学习、引发学生结构导向学习、组织学生开展探

究学习。

       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转型,是“教”与“学”真正和谐统一起来的教学,在这种

条件下,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课程教学,教师

的“教”是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一旦将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本

特征的学生主体性激发起来,点燃“智慧火把”,那么学科知识的建构、方法意义的找

寻、智慧能力的提升将成为现实。这样的课堂,师生“教”与“学”的个性充分张扬,

呈现着共生共长的课堂文化样态: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是自觉主

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

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