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德江阴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座:课例研究的三种基本思路 2020-10-16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蔡成德 所在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2019-12-19 执教地点:江阴市暨阳中学 执教内容:课例研究的三种基本思路 参加对象:江阴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


课例研究的三种基本思路

——江阴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读书会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蔡成德

阅读书名:

《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黄厚江)

著作简介:

这是黄厚江老师的一本课例集,所选的十二个课例,虽然黄老师在后记中说“这些课例并不是最佳版本”,但我觉得还是相当经典(所谓经典,就是具有常读常新,每一次读都会有不同的发现的价值),值得一线老师好好去琢磨,去研究。黄老师给这本书取名“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我个人是这样解读的:“教阅读”,表明了书的内容,是阅读教学方面的课例。“你”,明示了这本书是面向所有的一线教师,“也”字,意在破除“名师的课例只属于名师本人,别人学不了”的观念,强调好的课例,必须是可以复制的;“这样”,突出阅读课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把握了规律,人人都可以做到。合起来,就是“只要我们把握了阅读课的内在规律,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像名师们一样教好阅读,上出高品质的阅读课”。

书中的课例,黄老师根据他的共生教学理念,分属于十二种共生关系的课型。对于这种课型划分,大家感兴趣,可以好好研究。对于每一课型所选的课例,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是取其侧重而已(在“后记”中,黄老师也明确指出了“每个课型的案例中都包含了不只一种共生方法;而每个教学案例也不只是仅仅采用了共生教学的方法。”。很多课例,即使互换位置,也毫无违和之感,所以我们阅读本书,不要过分拘泥于每一个课例所属的“课型”。也是基于此,我更多的把这本书定位为课例集,而不是课型研究成果集。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课例,黄老师在书的“绪论”中比较完备地阐明了“共生教学的基本认识和操作要领”,在书的中间黄老师还进行了课型简介和方法指导,结尾有附录了他的《本色语文的核心主张》和《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可谓是用心良苦。

书中除了有黄老师自己的文章介绍外,还有收录了六篇研究黄老师共生教学的文章(蒋祖霞的《让课堂成为语文学习的实践平台》,徐飞的《言语互动与表达的自我实现》,徐杰的《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活动中成长》,陈俊江的《在关系的建构中共生共长》,丁卫军的《尽现语文课堂的内在张力》,许友超的《本色与共生的“庖丁之道”》)。杨九俊会长和王建峰主编也分别为本书作序。这些文章,对于大家了解黄老师的“本色语文·共生教学”理念大有裨益。

课例研究的基本思路:

既然我倾向于把这本书定位为课例集,我读这本书的方式,主要就是课例研究的方式。我曾经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读过这本书:

第一种:自我比对式阅读

所谓比对式阅读,就是把自己放进去,将自己的水平作为比对点,然后与黄老师的课例进行整体比对。

具体操作,如果是自己执教过的课文,先将自己的阅读随记找出来(如果没有,就回忆着写一份),然后再开始阅读,看一看自己与黄老师的课,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我现在对黄老师新的课例,总喜欢进行“猜读”,就是设想黄老师这次会这么上,很多时候,都是猜不中。黄老师的思维实在是太活跃,视野太开阔。)如果是自己没有执教过的课文,我会先把原文找来,仔细地读一读,然后试着写一个教学简案。

有人说,比对式阅读,主要比对些什么呢?三个方面,或者叫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文本解读和我的解读是否一致?

第二层次,教学内容选择是否一致?

第三层次,教学活动设计是否一致?

一般来说,只要第一个层次不同,后面相同的可能性极低。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文本解读是教师的核心基本功。

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孔乙己》,黄老师从“手”切入,我最早听说有些老师说这个课例时,是不太以为然的。但当我看到课例时,才发现,那些向我转述这个课例的老师并没有真正听懂黄老师的课例。“走”字的品析,一下子使我我折服了。因为我进行文本解读时,很少关注到这么深入地去研读过这个点,教参也没有,大家眼里看到的是“排”“摸”“罩”。这种言语细节的捕捉,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修炼的功夫。

同样是《孔乙己》,黄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而既不是教师一味讲解,也不是大量的文献资料引入,更没有其他非语文活动。他主要的形式就是“听说读写”,最主要的是“写”,补写“孔乙己的手”,写“死的时候的场景”,给孔乙己写碑文。这些写的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想象活动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种,专题研修学习型。

很多时候,老师们总觉得自己“手中无法”,缺少法宝,关键时候不能出彩,总想着在名师课例中去学上一招半式。

带着这样极其功利的目的,研究黄老师的课例,同样是会有所收获的。

例如,黄老师的板书艺术,就很有特色。

再如,黄老师的提问艺术,就很值得研究。

第三种,教学思想研究型

就是将书中的课例,进行理论化提升。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用有关的教育理论去分析课例,而不只是印证。

例如,我们可以站在“知识论”的角度,看黄老师课例中静态知识是如何呈现,如何活化,如何融入的。

“知识”作为教学维度,是如何与其他维度进行互动的。

再如,我们可以站在“学习论”的角度,看黄老师的课例,是如何遵循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进行教学流程设计,学习活动设计的的。

再如,站在“学科课程论”的角度,看黄老师的课例是如何体现语文学科本体地位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