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婷:《核心素养下历史课堂教学设问的探索与实践》三等奖 2020-10-18
网站类目:研究成果获奖 姓名:周露婷 所在单位: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 获奖类别:论文评比 获奖级别:市级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0000-00-00 评比部门:无锡市教育学会 发表刊物: 刊物级别:国家级 发表时间:2020-10-18

核心素养下历史教学课堂设问的探索和实践

江阴市澄西中学 周露婷)

 

摘 要:当前,国家对高中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提出了新课标、新高考、新方案,新课标中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历史教学需要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本文笔者就核心素养下在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设问的探索和实践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课堂设问

 

当前,国家对高中课程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提出了新课标、新高考、新方案,国家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一课程标准的最大变化就是,每门学科都提出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且作为课程目标,还制定了评价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推动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出版以及高考方案的新变化。

何为核心素养呢?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要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9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发布了核心素养研究的成果,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

那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呢?它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价值观念、综合品质和关键成就。

而历史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综合品质和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现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所以在历史课堂上如何通过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这些核心素养,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途径。历史高考也提出的要求也是基于创设新情境,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那么课堂设问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魏勇老师在他的文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中提出,历史教研组在进行学科教学讨论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的设置和史料的挖掘和提供上面。在历史的备课中如果能够深入探讨如何进行课堂设问,那么一堂历史课无论是面对怎么样的学生,亦或是什么样素养功力的老师去上课,那么这堂课的效果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那么如何设置好的问题呢?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需要基于这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学习终究是学生的学习,必须要回到学生自己身上,虽然学生与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千差万别,但是人跟人之间又有着共通之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都会在同一个问题上面犯错误,即使我们做好了各种预防工作,但是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会跌落这些坑。比如说,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的专业名词,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权利法案》,我们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已经预判了学生会在这些字上面出错,但是学生仿佛是中了魔咒一般,依然会犯这些错误,比如把三公九卿制的“公”写成“宫”,把郡县制的“郡”写成“群”,把《权利法案》的“利”写成“力”,这些情况说明学生在思维的点上面是相似的。所以如果是这样,那么老师对历史的兴趣点和思维点也是可以共通的,我们不需要去纠结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需要去纠结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只要去着眼于历史学科所蕴含的本身有意思的一些问题。历史本身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钟红军在《追问历史教学之道》中写道:“史实比虚拟的情境更精彩、更震撼,我们应该相信历史本身的魅力。”

那么是不是所有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都是好问题呢?

就比如《鸦片战争》这一课,学生对于清政府在这场被侵略战争中战败很是失望和激愤,那么他对于假如清政府前没有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进行虎门销烟是不是战争就不会发生?而在战争过程中清政府没有撤职林则徐这场战争是否会胜利?这些问题似乎一提出来,学生不思考便脱口而出答案:“即使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战争依然会爆发,因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好和掠夺原料。”“即使清政府不撤职林则徐,清政府也依然会战败,因为它战败的原因是制度的腐败。”仿佛答案已经板上钉钉,不容辩驳,问题本身是学生感兴趣的,但问题的答案是不容商量的,探讨已没有了意义,提出来反而失了兴味。所以好的问题应该是提出来能够商量的,没有明确的答案,对于学生是有挑战性的。所以在提出之前。老师只有去充分地占有史料,才能够提出不同角度地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的问题。现在在新课标提出的背景下,历史核心素养也提到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这两方面的能力,在水平4的表述中分别提到了:“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能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 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由此可见,去挖掘和发现更多史料,并通过老师的初步辨别和删选把史料提供给学生,然后寻找到让他们可以讨论的角度,挖掘不一样的点,这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基于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

那么是不是好问题都适合在课堂提问呢?这一点也不尽然。

我们一堂课还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必然包含着一课内容的基础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有的问题的确是好问题,但是我们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的容量的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对问题进行取舍。

那么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应该是教学目标。老师应该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主题,而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都应该大胆地舍弃,有人说:“这个世界不会奖励面面俱到的人。”一节课同样也是如此,如果想做到面面俱到往往是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所以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设问必须围绕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展开的。例如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除了把握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线、阶段特征,还需要围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认识理解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唯物史观。政府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由于无锡地区历史初中只是进行合格性考试,所以现在很多乡镇学校的历史教师的师资力量是严重匮乏的,比如我们学校初中部三个年级一共13个班级只有一个历史专职教师,其他都是语文、数学、化学、地理等科目老师兼职上课,可以说哪个科目有富余的老师,那就去教历史等非中考科目。

据调查,初中学生的历史课也经常会被语文、数学、英语这样一些中考科目课程占用,即使一学期难得上几节的历史课,学生也都把它作为一门副科,不会认真对待,听课非常随意,也没有养成听课记笔记的好习惯。学期末的历史考试乃至是合格性考试都是考前把几张知识要点死记硬背,再做几套习题应对考试。

这样导致高中生的现状就是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基础都非常薄弱,有的学生连抗日战争的时间、重要战役都完全不清楚。所以在课堂设问时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老师精心选择的史料,弥补学生基础不足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四、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

北师大历史教授叶小兵在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中提到现如今2017版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聚焦学生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历史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但传统的历史教学过度地在知识上发力,教师也常常纠结于历史知识的容量和难度,而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忽略了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的作用。”“重建历史教育价值的关键,是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以人为本的教学,这就要聚焦于受过历史教育的人所应具有的观念、能力、方法、品格等,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

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该是点燃学生而不是灌输知识。灌输填鸭式的教学可能可以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但是并不能够实现历史教育的价值,也就是说不能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就我们学校学生而言,在现在教育的模式之下,学生在平时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他们的课外阅读量相当低。有很多学生他们对阅读也提不起兴趣。当然即使是在假期里面有时间,他们也宁愿把时间花在手机游戏和追剧上面,而不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历史课堂要点燃学生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历史的兴趣,课上尽可能提供一些贴合他们认知水平、时代特色的历史材料。从高一到高三循序渐进的让他们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历史,使他们产生对历史的兴趣,然后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在课外也去探索历史,那么这门课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这比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上教授学生几个有限的知识点有意义多了。

总之,课堂设问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需要在不断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提高的素养和技能,要把课堂设问这项技能修炼得炉火纯青,把有形的知识点化解在无形的课堂设问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 1 \* GB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 2 \* GB2 魏勇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4

= 3 \* GB2 钟红军追问历史教学之道[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3
  • 阅读(150)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