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学科文化意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江阴初级中学 周秦霞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依托于新课程标准,全方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渗透学科文化意识,全方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初中英语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全面的挖掘英语内容,积极把握英语学科的核心特点,巧妙多元的渗透学科文化意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化认知和文化意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科文化意识;核心素养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该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全面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精准把握初中英语学科的特点,巧妙渗透学科文化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1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学科文化意识的价值
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更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学习的过程既是掌握一种语言交流工具的过程,也是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过程。从国际教育大背景来看,“新时代要求重点培养人才的关键素质和综合能力,国际上正在形成以素养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与课程的改革浪潮。”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科文化意识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取向,在学生成长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以及积极价值。一方面,科学渗透学科文化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提升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不可否认,部分学生在英语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容易滋生崇洋媚外的不良思想,总以为外国的月亮是最漂亮的。依托于科学的学科文化意识渗透和高效全面的核心素养培育,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及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科学全面的渗透学科文化意识,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秉持科学的思维以及正确的意识,继而正确思辨自身的民族文化以及英语背景文化。此外,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科学全面的渗透学科文化意识,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2英语学科文化意识渗透教学现状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充分依托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方位优化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综合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应该充分进行学科文化意识的渗透,全方位培育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但现阶段,在学科文化意识的渗透过程中,尚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虽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优化和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也明确了渗透学科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但不少教师仍只关注学生的英语成绩以及英语应试水平的提升和优化,继续采用传统的旨在灌输的教学方式去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师在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求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在语法的教学中,往往重语法规则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是翻译式教学,划词划句划重点,这种更倾向于应试技能以及英语知识而严重忽略学科文化意识渗透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强化学生的英语素养,还容易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制约着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拖累学生的全面快速发展。第二,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学科文化意识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削弱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有些学生喜欢给自己起英文名字而嫌弃中文姓名,喜欢采用中英结合的方式创造词语或者表达来进行中文写作,按照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国内的事务,盲目崇尚民主自由等等,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难以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如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渐行渐远。
3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学科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科文化意识渗透,全面培育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教师应该依托于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措施,行之有效的优化和培育学生的学科文化意识认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3.1明析词汇背景知识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的渗透学科文化意识,教师应该首先立足于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好用好英语的重要桥梁以及抓手。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词汇的拼写、词义等表层,也不能够仅仅注重词汇的组词以及搭配,而应该透过词汇的表象,结合语言、文化、社会生活等系统全面的讲解与分析词汇,从深层次上来挖掘和把握词汇的语境运用和文化内涵等核心内容,更好的提升词汇教学的整体成效与质量。教师可以挖掘英语课文中中英翻译相反或者相近的词汇,引导学生精准全面的予以认知和把握,科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单词dog(狗),中国文化中很多俗语借助它来骂人,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但你如果对美国人说:You are like a dog.他会以为你在赞美他,因为狗在他们心目中是“可爱、忠诚”的象征。再比如owl猫头鹰一词,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猫头鹰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所以它象征着智慧与美好,英语中常用“as wise as an owl”的比喻形容人精明。但在汉语中,猫头鹰并不是一个吉祥的象征,反而因它夜间出没等受到人们的排斥。如果在比喻的过程中,将人同猫头鹰联系起来,反而容易引发人们的反感。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全面地指导学生把握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既引导学生明确英语语言环境下的释义,也引导学生明确汉语语境下的释义,继而科学提升学生的文化融合意识以及跨语言交际能力。
3.2结合交际语境教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交际用语。这些交际用语的科学运用,既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创设科学良好的课堂氛围。但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交际用语的运用同样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教师应该以学生常用的交际用语为例,科学全面的引导学生明确不同交际用语的文化差异,继而有效引导学生全面认知中西方文化。比如“teacher”,西方人需要借助于“Mr/Mrs”等来进行表述,但在汉语中我们则可以直接称呼。除交际用语外,还有在赞美性的语言中,同样需要注重把握不同的文化差异。比如在汉语语境中,当我们听到别人的赞美时,往往会表示一定的谦虚,以此来说明自己的涵养。但在西方世界中,当听到别人的赞美时,若一个劲的自谦,若一个劲的推辞,反而会让对方觉得特别不舒服、不真诚。为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科文化视野的角度,精准全面的剖析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差异,继而科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3透析文化认识差异
教师在教授英语背景下的相关文化知识时,不应仅仅只是翻译一下,而应该认真分析其内涵,补充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正面、客观地去看待这些知识,尤其是英汉不同的或者差异极大的地方,切不可只讲其利、不讲其弊,误导学生或者培养他们崇洋媚外。例如讲解感恩节时,除了饮食活动等节日氛围之外,也应引导学生深刻认知与分析该节日的文化起源和历史、宗教等因素属性,告知学生感恩很重要,但对于感恩节起源一直存在争议,一说是白人入侵美洲后,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相救之恩而设的节日;一说是白人入侵美洲后,为庆祝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取得胜利而设的节日。客观真实地对比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禁忌风俗,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贬低自身文化,提升学生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是英语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结论: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英语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充分全面的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充分全面的依托于新课标的指导,科学多元的渗透学科文化意识,行之有效的提升和优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红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探究[J].读与写,2020,17(12):155.
[2] 魏璐,初中英语校本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8(06)。
[3] 杨忠平,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7(27)。